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考研同学在择校择专业时会纠结的核心点。

绝大多数情况下,专硕的录取人数远多于学硕。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你详细解释为什么,以及如何查询具体数据。
专硕录取人数占绝对优势
在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体系中,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大,已经占据了研究生招生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尤其是在应用型学科领域,专硕的录取人数通常是学硕的好几倍。
为什么专硕录的人多?(深层原因)
这背后是国家教育政策、社会需求和培养模式的共同结果。
国家政策导向
-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教育部多次发文,明确要求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将硕士层次人才培养重心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专硕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
- “专硕扩招”是长期趋势: 从2025年左右开始,国家就明确表示要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很多高校已经将专硕招生名额占总招生名额的比例提高到了60%-70%甚至更高。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同
- 学硕(学术型硕士): 培养目标是学术研究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是继续攻读博士、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招生名额会相对有限,更看重学生的科研潜力和理论基础。
- 专硕(专业学位硕士): 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政府等实际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因此招生规模自然就大。
学制与培养方式
- 学硕: 通常为3年制,培养过程侧重理论学习、学术研讨和科研训练,毕业要求通常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等。
- 专硕: 通常为2-3年制(很多是2年),培养过程更侧重实践,常有实习、项目、案例分析等环节,毕业要求通常是完成学位论文或实践报告,对学术发表的要求相对较低,更短的学制和更灵活的培养方式也吸引了更多考生。
考试难度与报考热度
- 考试科目: 很多专硕(尤其是管理类联考、经济类联考等)的考试科目(如英语二、数学三)相比学硕(英语一、数学一/二)难度稍低,吸引了大量跨专业考生和基础相对一般的考生报考。
- “上岸”机会: 由于招生名额多,专硕的整体报录比通常比学硕更“友好”,对于以“获得硕士学位”为首要目标,而非立志搞科研的同学来说,专硕是更现实的选择。
如何查询具体数据?(最关键的一步)
理论说再多,不如看具体数据,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精确查询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录取人数:
第一步: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 明确你想考哪所大学的哪个学硕专业和哪个专硕专业,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硕) vs 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专硕)。
第二步:访问研究生院官网 进入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官方网站(注意是“研究生院”,不是具体学院的网站)。
第三步:查找招生信息 在官网首页或“招生信息”栏目下,找到最近一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这是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来源。
第四步:对比分析专业目录 在专业目录中,你会找到以下关键信息:
| 项目 | 学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专硕(计算机技术) | 
|---|---|---|
| 专业代码 | 通常以0或1开头(如081200) | 通常以0或5、6、7、8开头(如085400) | 
| 研究方向 | 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 | 侧重工程实践、软件开发等 | 
| 考试科目 | 政治、英语一、数学一、专业课(通常较难) | 政治、英语二、数学二/三、专业课(通常更侧重应用) | 
| 拟招生人数 | 这是你要找的核心数据! | 这是你要找的核心数据! | 
| 备注 | 可能注明“拟招收推免生X名” | 可能注明“非全日制/全日制”或“拟招收推免生X名” | 
第五步:计算最终统考招生名额 专业目录上的“拟招生人数”通常是包含推免生(保研生)在内的总数,最终通过全国统考录取的名额需要估算:
统考招生名额 ≈ 拟招生总名额 - 实际推免录取人数
- 如何获取推免人数?- 查看该校的“拟录取公示”或“接收推免生名单”。
- 很多学校在专业目录的备注里会写明“拟招收推免生XX名”,你可以用这个数字进行估算。
- 一个粗略但常用的方法是:用去年的推免人数来估算今年的情况。
 
举个例子:
- 某大学计算机学硕,专业目录显示拟招生20人,备注“拟招收推免生10人”,留给统考的名额大约就是 20 - 10 = 10人。
- 同校计算机技术专硕,专业目录显示拟招生100人,备注“拟招收推免生30人”,留给统考的名额大约就是 100 - 30 = 70人。
- 对比结果: 在这个例子中,专硕的统考招生名额(70人)是学硕(10人)的7倍。
特殊情况
虽然专硕占主流,但在一些基础学科或顶尖学府,学硕的招生比例可能相对较高,甚至与专硕持平。
- 理学、哲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 这些学科对学术研究人才的需求更大,学硕的招生名额会比较多。
- 顶尖名校的强势学科学院: 如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其学硕的含金量和竞争都非常激烈,招生名额虽少,但质量极高。
总结与建议
- 普遍规律: 专硕录取人数 >> 学硕录取人数,如果你以“上岸”为第一目标,专硕的选择范围和机会通常更大。
- 关键行动: 不要只听别人说,一定要自己去目标院校研究生院官网查最近一年的《专业目录》和《招生简章》,这是最可靠的决策依据。
- 综合考量: 除了人数,还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兴趣、考试实力来决定,想搞科研、读博,首选学硕;想就业、进企业,专硕是更优路径。
- 注意区分: 查看数据时,一定要分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以及推免生和统考生的名额,避免信息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