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近日在南京隆重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形势任务,部署新时代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强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5月18日,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省教育厅主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结近年来全省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副省长张明、省教育厅厅长李华、省内高校代表、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导师等30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背景与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扩大,质量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研究生教育仍需在培养模式、学科布局、产教融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副省长张明在致辞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规模与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2023年,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32所,在校研究生总数突破20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占比达15%,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培养规模显著增长。
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省研究生在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2022年,全省高校研究生共发表SCI/EI论文1.2万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00余项,多项成果在产业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产教融合深入推进
省内多所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南京大学与省内重点企业合作设立专项研究生班,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东南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同步推进。
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取得显著成绩,但当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学科布局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传统学科培养规模偏大,而新兴战略产业相关学科资源投入不足。
- 创新能力培养有待加强:部分研究生科研训练仍以跟随式研究为主,原创性、突破性成果较少。
- 导师队伍建设仍需提升:部分高校导师队伍规模增长滞后于研究生扩招速度,师生比失衡影响培养质量。
- 评价体系需更加科学:现有评价机制偏重论文数量,对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关注不足。
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优化学科布局,服务国家战略
未来五年,我省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同时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省教育厅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建设10个左右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高校建立跨学科导师组制度,打破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性,南京理工大学代表分享了该校"项目制"培养模式的经验,即围绕重大科研项目组建研究生团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省教育厅将实施"卓越导师计划",未来三年重点培养500名高水平研究生导师,建立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三年指导质量不达标的导师实行退出机制,苏州大学介绍了该校"导师学校"的做法,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会议明确,将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术成果,更注重实际应用价值,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标准,推动学位论文选题面向真实产业问题,中国矿业大学代表提出,该校已试点将技术攻关成果纳入学位授予标准,取得良好效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我省将扩大研究生海外联合培养规模,支持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计划每年选派1000名优秀研究生赴海外研修,同时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苏学习。
高校与企业代表发言摘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伟:"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校近年来在航空航天领域推行'团队指导+项目驱动'模式,研究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比例显著提升。"
- 华为江苏研究院院长陈立:"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建议高校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让研究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产业环境。"
- 省科学院院士李芳:"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和长期稳定的支持,建议在研究生培养中给予更多自主探索空间。"
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乎全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成效,本次会议凝聚了各方共识,明确了改革方向,相信在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研究生教育必将迈上新台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