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总览)
这张总导图旨在帮助你建立“时空观念”,将整个高中历史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心主题:世界与中国历史的演进
- 
第一部分:古代史 (Ancient History) -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夏商周)
- 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魏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封建社会的衰落
 
- 世界古代史-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文明
- 中古时期的欧洲与亚洲(西欧封建社会、拜占庭、阿拉伯帝国、日本大化改新等)
 
 
- 中国古代史
- 
第二部分:近代史 (Modern History) - 中国近代史 (1840 - 1949)-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近代化的探索(器物-制度-思想)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胜利
 
- 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
-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 中国近代史 (1840 - 1949)
- 
第三部分:现代史 (Contemporary History) - 中国现代史 (1949 - 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发展
-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世界现代史- 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 冷战与两极格局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 现代科技文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 中国现代史 (1949 - 至今)
分模块详细思维导图(以核心专题为例)
以下是几个核心模块的详细思维导图,你可以以此类推,梳理其他章节。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心主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萌芽时期:战国 - 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思想(法家思想提供理论)。
- 实践: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军功爵制、法律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 
确立时期:秦朝 - 核心: 皇帝制度(最高权力)、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郡县制(地方行政)。
- 特点: 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巩固时期:汉至元 - 汉代:- 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
- 汉武帝:推恩令(削弱王国)、设立“中朝”(削弱相权)、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 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雏形形成,九品中正制(后期导致士族门阀垄断)。
-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相权被分割)。
- 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扩大统治基础)。
 
- 宋元:- 宋代: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削实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制钱谷(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元代: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管辖。
 
 
- 汉代:
- 
顶峰与衰落时期:明清 - 明代:-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皇帝直接管理。
- 设立内阁(皇帝的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 清代:- 设立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实行密折制度,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 影响: 积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
 
- 明代: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中心主题: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器物 -> 制度 -> 思想文化)
- 
第一阶段:器物层面 (地主阶级)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事件: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 口号: “自强”、“求富”
- 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 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 评价: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未能使中国富强。
 
- 
第二阶段:制度层面 (资产阶级) - 变法与革命 -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事件: 戊戌变法 (1898年)
- 核心: 学习君主立宪制。
- 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上(创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文)。
- 结果: 失败,仅持续103天。
- 评价: 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事件: 辛亥革命 (1911年)
- 核心: 学习民主共和制。
- 成果: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结果: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评价: 伟大的历史转折,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层面 (激进知识分子) - “民主”与“科学” - 事件: 新文化运动 (1915年开始)
- 口号: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 思想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 文学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陈独秀)。
- 性别上:提倡男女平等。
 
- 影响: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第四阶段:道路选择 (无产阶级)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事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
- 道路: 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结果: 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中心主题: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与扩张
- 
兴起 (14-16世纪) - 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
- 经济基础: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资本原始积累: 早期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确立 (17-18世纪) - 政治上: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共和制。
- 法国:《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 思想上: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为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 政治上: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发展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中期) - 事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
- 核心: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瓦特)。
- 影响:- 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社会结构: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 世界格局: 西方国家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扩张与垄断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 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核心: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爱迪生、卡尔·本茨等)。
- 影响:- 生产力: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生产组织: 垄断组织(托拉斯)产生。
- 世界格局: 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一战。
 
 
- 
调整与危机 (20世纪至今) - 战后调整: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 战后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 新挑战: 滞胀危机、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等。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打印出来: 将总览图和核心专题图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前或笔记本上,时常回顾。
- 亲手绘制: 不要只看不画,根据这个框架,用不同颜色的笔,亲手绘制属于你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效的知识梳理。
- 填充细节: 在每个分支下,用关键词写下具体的史实、时间、人物、会议、条约等,在“洋务运动”下,可以列出“安庆内军械所(1861)”、“江南制造总局(1865)”、“轮船招商局(1872)”等。
- 联系与比较: 在导图上使用箭头或不同颜色笔,画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联系起来,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
- 考前复习: 考前,看着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像讲故事一样把整个历史脉络复述一遍,这是最高效的复习方法。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框架能帮助你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学好高中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