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结构总览
核心主题:

- 四则运算
- 观察物体(二)
- 运算定律
-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三角形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图形的运动(二)
-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分模块详细思维导图
四则运算
-
核心目标: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
-
一级分支: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运算顺序
- 解决问题
-
二级分支(展开):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 各部分关系:
- 和 = 加数 + 加数
- 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 差 = 被减数 - 减数
- 被减数 = 差 + 减数
- 减数 = 被减数 - 差
- 应用: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可以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乘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除法)。
- 各部分关系:
- 积 = 因数 × 因数
- 因数 = 积 ÷ 另一个因数
- 商 = 被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 商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 商
- 应用: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可以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 运算顺序
- 同级运算: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不同级运算: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有括号: 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 口诀: 同级左到右,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括号里优先。
- 解决问题
- 关键: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 步骤: 理解题意 → 分析关系 → 列式计算 → 检验作答。
- 注意: 解决问题时,如果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改变运算顺序,一定要合理使用小括号。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物体(二)
-
核心目标: 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并根据看到的形状还原物体。
-
一级分支:
- 从不同方向观察
- 根据看到的形状摆出几何体
-
二级分支(展开):
- 从不同方向观察
- 方向: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 方法: 确定每个方向能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
- 根据看到的形状摆出几何体
- 关键: 找到三个视图中重叠最多的部分,作为物体的基础。
- 策略:
- 先确定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确定底层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
- 再结合从前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确定每一层需要增加几个小正方体。
- 注意: 摆放时,小正方体之间可以有空隙。
- 从不同方向观察
运算定律
-
核心目标: 理解并熟练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一级分支:
- 加法运算定律
- 乘法运算定律
- 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
-
二级分支(展开):
- 加法运算定律
- 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 加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 应用: 当几个数相加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先把和是整十、整百的数加起来,使计算简便。
- 乘法运算定律
-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 乘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 应用:
- 交换律和结合律:用于连乘时,可以先算乘积是整十、整百的数。
- 分配律: 是重点和难点,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于两个数与同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a×c + b×c = (a+b)×c)。
- 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
- 减法性质: a - b - c = a - (b + c)
- 除法性质: a ÷ b ÷ c = a ÷ (b × c)
- 注意: 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
- 加法运算定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核心目标: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性质和改写方法。
-
一级分支:
-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 小数的近似数
-
二级分支(展开):
-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 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 组成: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 读写法:
- 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 写法:按读法写出,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
-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 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大小比较:
-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 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 十分位也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
-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 规律:
-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移动两位,缩小到原数的1/100;…
- 规律:
- 小数的近似数
- 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
- 关键: 看要保留的下一位,如果小于5,就舍去;如果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1。
- 改写: 有时为了读写方便,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在后面加上“万”或“亿”字。
-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三角形
-
核心目标: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一级分支:
- 三角形的特性
-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三角形的内角和
- 三角形的分类
-
二级分支(展开):
- 三角形的特性
- 定义: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 特性: 具有稳定性。
- 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
-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判断方法: 任意选取两条边的长度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如果都大于,则能围成三角形。
- 三角形的内角和
- 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应用: 已知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 三角形的分类
- 按角分:
-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 按边分:
-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
-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
- 等边三角形(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是60°。
- 按角分:
- 三角形的特性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核心目标: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和验算。
-
一级分支:
- 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
二级分支(展开):
- 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 关键: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 步骤:
- 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
- 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 得数里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 注意: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 顺序: 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 应用: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可以使计算简便。
- 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图形的运动(二)
-
核心目标: 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一级分支:
- 轴对称
- 旋转
-
二级分支(展开):
- 轴对称
- 定义: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 性质: 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完全相同,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 画法: 找关键点 → 作垂线 → 量距离 → 找对应点 → 连线。
- 旋转
- 要素: 绕哪个点(旋转中心)、按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多少度。
- 性质: 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 画法(90°): 找关键点 → 连接旋转中心和关键点 → 作垂线 → 量距离(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 找对应点 → 连线。
- 轴对称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
核心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根据数据分析问题,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
一级分支:
- 平均数
- 复式条形统计图
-
二级分支(展开):
- 平均数
- 意义: 一组数据“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均等数,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
- 计算方法: 总数 ÷ 总份数 = 平均数。
- 注意: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不一定在这组数据中。
- 复式条形统计图
- 特点: 可以同时表示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
- 组成: 包括标题、横轴(类别)、纵轴(数量)、图例。
- 绘制与读取: 会根据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
- 平均数
学习建议
- 动手操作: 对于“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等章节,多利用实物(如积木)进行操作,建立空间感。
- 理解算理: 对于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通过具体例子来验证。
- 错题整理: 准备一个错题本,将计算错误、概念不清的题目记录下来,定期回顾,避免重复犯错。
- 联系生活: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情境(如购物、测量、统计成绩等)联系起来,体会数学的用处,增加学习兴趣。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对您和您的孩子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