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理解3-6岁儿童认知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无论是对于家长、老师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至关重要。

什么是幼儿园具体形象思维?
幼儿园具体形象思维是指3-6岁的儿童主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生动的形象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进行纯粹的抽象逻辑推理,儿童的思考过程,必须要有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实物”或“画面”作为支撑。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儿童的思维像一台“内置了图像和声音的超级扫描仪”,他们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都离不开这台扫描仪所捕捉到的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它的特点:
思维依赖于具体事物和直接经验
这是最核心的特点,孩子无法理解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
- 例子1:数字“3”
- 不理解抽象概念时: 你对孩子说“你有3颗糖”,他可能不明白,但如果把3颗糖放在他面前,一个一个数给他听:“1、2、3,你有3颗糖”,他就懂了,这里的“3”是和“3颗糖”这个具体形象绑定的。
- 生活中的体现: 孩子学会分享,不是因为他理解了“公平”、“无私”这些抽象词,而是因为他看到妈妈把苹果切成两半,一人一半,这个具体的场景让他学会了分享。
思维具有形象性和情景性
孩子喜欢用故事、画面和角色扮演来思考,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假装”和“好像”的世界。
- 例子:过家家
- 孩子把一根香蕉当电话,他不是在“假装”香蕉是电话,在他的思维里,这根香蕉暂时就是电话,他打电话给“娃娃医生”,为“娃娃病人”看病,整个思考过程都融入在一个生动的情景中。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孩子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默认别人所看到、所想到的和自己是一样的。
- 经典实验:三山实验
实验者让一个孩子坐在一座山的模型前,模型里有三座高低、形状不同的山,然后让他看一个玩偶,问玩偶能看到什么,孩子会描述出他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无法想象玩偶从另一个角度会看到什么。
- 生活中的体现:
孩子手里拿着一块红色的积木,问:“这是什么颜色?”他回答“红色”,你把积木藏起来,再问:“积木是什么颜色?”他可能会说“没有颜色了”,因为他看不见了,颜色这个属性似乎也跟着消失了。
思维的泛灵论(Animism)
孩子会把没有生命的事物看作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
- 例子:
- 孩子会对着小凳子说:“你疼不疼?我帮你揉一揉。”
- 他会说:“月亮在跟着我走。”
- 他会责备摔倒的玩具汽车:“都怪你,不听话!”
- 这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体验投射到了这些具体事物上。
思维的不可逆性
孩子很难理解一个过程可以反过来进行。
- 例子:数量守恒
- 在孩子面前摆出两排一模一样的糖果,每排5个,数量相等,然后当着他的面,把其中一排的糖果间距拉大,他会认为变长的那一排糖果变多了,他无法在头脑中把糖果“压缩”回原来的样子,来理解数量其实没变。
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园的典型表现
了解了特点,我们来看看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 领域 | 具体表现 | 原因分析 |
|---|---|---|
| 语言与表达 | 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具体情节和角色的;说话时爱用“像……一样”的比喻句;描述事情时充满细节,但逻辑可能不连贯。 | 思维需要形象支撑,故事和比喻提供了生动的画面。 |
| 游戏活动 | “假装”游戏(过家家、角色扮演)是其核心活动;喜欢玩积木、沙水、橡皮泥等可以亲手操作的材料。 | 游戏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工作台”,他们通过扮演和操作来模拟和理解现实世界。 |
| 学习知识 | 认识颜色、形状、数字,必须结合实物;学习“动物”时,需要看图片、视频或真实的动物;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需要结合自身或具体物体。 | 抽象概念必须物化为具体形象才能被理解和记忆。 |
| 解决问题 | 遇到困难(如打不开一个盒子),会尝试各种直接的动作(拉、扯、咬),而不是先思考原因。 | 思维与行动紧密相连,“做”是“想”的延伸。 |
| 社交情感 | 通过观察成人的具体行为来学习规则(如看到妈妈扶起摔倒的奶奶,他就知道要帮助老人);情绪表达直接,哭、笑都是即时的。 | 社会规则和情感体验都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情境来内化。 |
对家长和教师的启示
理解了幼儿园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我们就能更好地引导他们。
教育方法:多直观,少说教
- 实物教学: 教孩子水果,就拿出真实的水果或高质量的模型,教孩子“圆”,就给他看皮球、钟表、盘子。
- 多感官参与: 让孩子摸一摸粗糙的树皮,闻一闻花香,尝一尝酸甜的橘子,调动的感觉通道越多,形成的形象越牢固。
- 善用图片、绘本和视频: 这些都是为孩子提供具体形象的有效工具。
沟通方式:情景化、游戏化
- 把指令变成游戏: 不要说“把玩具收好”,而是说“小汽车要回车库睡觉了,我们送它们回家吧!”
- 用故事和角色扮演: 想要孩子学会分享,可以和他一起扮演“小厨师”,把食物“分”给洋娃娃吃。
- 语言要具体: 与其说“你要爱护公物”,不如说“我们轻轻关上门,别把它弄疼了”。
期望管理:理解并接纳“不成熟”
- 接纳自我中心: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心爱玩具时,不要简单粗暴地批评他“自私”,理解这是他思维阶段的局限,可以通过引导(“我们先玩5分钟,再给弟弟玩,好吗?”)来帮助他学习。
- 允许“犯错”: 孩子可能会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可能会说“昨天我吃了100个糖果”,不要嘲笑他,这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可以温和地引导:“哦?100个糖果呀,那肚子会不会疼呢?”
幼儿园具体形象思维是儿童从感知世界迈向逻辑世界的一个必经的、至关重要的桥梁,它不是一种“落后”的思维方式,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最佳方式。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强行灌输抽象知识,而是要顺应并利用这种思维方式,为他们提供丰富、具体、可感知的环境和体验,让他们在“玩”和“做”中,自然而然地构建起对世界的理解,并为未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平稳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