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作用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流水作用

核心概念
- 定义:指地表流动的水(河流、溪流等)对其流经的岩石、土壤等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的地质过程。
- 能量来源:重力势能(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 基本过程:侵蚀、搬运、堆积,这三个过程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同时发生,但强度不同。
主要作用类型
侵蚀作用
- 定义:流水破坏地表,并使其产物离开原地的作用。
- 侵蚀方式:
- 下蚀 / 下切:
- 方向:垂直向下。
- 影响:加深河床,使河床变陡。
- 产物:V形谷、峡谷、瀑布、急流。
- 侧蚀 / 旁蚀:
- 方向:垂直于流向,向河岸两侧。
- 影响:拓宽河谷,使河流发生弯曲。
- 产物:曲流(河曲)、牛轭湖。
- 溯源侵蚀 / 向源侵蚀:
- 方向:向河流源头(上游)方向。
- 影响:加长河流,使源头后退。
- 产物:瀑布的形成与后退。
- 下蚀 / 下切:
搬运作用
- 定义:流水将被侵蚀的物质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过程。
- 搬运方式:
- 推移:粗颗粒(如砾石、沙)在水底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
- 跃移:中等颗粒(如沙)间歇性地被水流抬起,沿河床跳跃前进。
- 悬移:细小颗粒(如粉沙、黏土)悬浮在水中,随水流前进。
- 能力与影响因素:
- 能力大小:与流速的六次方成正比(v⁶),流速的微小变化会导致搬运能力的巨大改变。
- 决定因素:流速、流量。
堆积作用
- 定义:当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时,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的过程。
- 发生条件:
- 河流流速减慢(如进入平原、入海口)。
- 河流流量减小(如枯水期)。
- 流入支流或静水区(如湖泊)。
- 堆积物特征:
- 分选性好:颗粒大小均匀(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
- 磨圆度好: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相互碰撞,棱角被磨圆。
形成的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
- 上游(山区):
- V形谷:下蚀为主,侧蚀较弱。
- 峡谷:地壳抬升,河流强烈下蚀形成(如长江三峡)。
- 瀑布:坚硬岩石顶托软岩,或断层形成,溯源侵蚀导致其后退。
- 隘谷 / 嶂谷:初期V形谷,谷壁陡峭,几乎无谷底。
- 中游:
- 河曲 / 曲流: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连续的弯曲河道。
- 离堆山:曲流颈被自然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残留的小山即为离堆山。
堆积地貌
- 中下游(平原):
- 河漫滩:洪水期淹没的谷底,由凸岸堆积形成。
- 阶地: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相对抬升,形成阶梯状地貌。
- 下游(入海/湖处):
- 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地势突然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在山麓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 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原(如华北平原)。
-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流速极慢,泥沙在海洋和河流共同作用下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如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
主要影响因素
- 气候:
- 湿润区: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侵蚀和搬运作用强。
- 干旱区:降水少,多为间歇性河流,以物理风化和物理作用为主。
- 地形:
- 山区:坡度陡,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 平原:坡度缓,流速慢,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 岩石性质:
- 坚硬岩石:抗侵蚀能力强,易形成峡谷、瀑布。
- 软质岩石:易被侵蚀,形成宽谷。
- 植被覆盖:
- 植被好:减缓流速,固结土壤,削弱侵蚀。
- 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堆积作用增强。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有利方面:
- 塑造生存空间: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和人口聚居区。
- 提供水运:河流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成本低、运量大。
- 水能资源:河流蕴藏丰富的水能,可用于发电。
- 塑造旅游资源:形成峡谷、瀑布等独特景观。
- 不利方面:
- 洪涝灾害:河流泛滥淹没农田、村庄,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加剧下游洪涝和河床淤积(如黄河)。
- 河道变迁:侧蚀作用可能危及河岸的村庄、道路和桥梁。
- 人类工程:
- 兴修水库:调节径流,防洪,发电,灌溉。
- 修建堤坝:约束洪水,保护沿岸城市。
- 裁弯取直:改善航运,缩短河道。
- 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