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大语文研究生如何培养人文菁英?

科菲 研究生资讯 16
西华师范大学语文研究生教育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根基,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学院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优势,构建了涵盖语言学、文艺学、古典文献学等方向的完整培养体系,通过"导师组+个性化培养"模式,引导研究生在文本细读、理论思辨与学术创新中成长,师资队伍汇聚了一批在巴蜀文化、古代文学批评等领域有建树的研究者,近三年指导学生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课程设置注重打通古今中外文学脉络,辅以"读书会""学术工作坊"等特色实践,强化学生的文献处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毕业生多活跃于高校、文化机构及出版领域,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持续推动人文传承与创新。
西华师大语文研究生如何培养人文菁英?-第1张图片-益智教育网

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版图中,西华师范大学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学科建设,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高地,其语文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百年师范传统,融合现代学术视野,为学子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成长平台。

学科根基:从巴蜀文化到当代语文教育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轫于1946年,历经七十余载耕耘,已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链条,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其研究生教育聚焦三大方向:

  1.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立足方言调查与语言政策研究,建有川东北语言资源数据库;
  2. 中国古代文学:依托《三国志》整理等国家项目,形成巴蜀文献研究特色;
  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首创"双导师制",由高校教授与中学特级教师联合指导。

这种"守正出新"的学科布局,既延续了章太炎弟子李炳英等前辈学脉,又通过"语文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对接基础教育改革需求,2021届毕业生张玥的硕士论文《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策略》,便是这种学术传统与现实关怀结合的典型案例。

培养特色:三维度锻造核心竞争力

(一)田野调查中的学术淬炼

文学院将田野工作纳入必修环节,古典文献学方向师生连续8年深入阆中古城,整理清代书院考卷;方言学团队运用Praat软件建立川北声调模型,这种"带着问题走出去"的培养方式,使近三年研究生在《汉语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田野报告17篇。

(二)讲台与书桌的双向奔赴

通过"卓越教师工作坊",研究生每学期需完成32课时中学教学实践,2022年,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在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中包揽前三名,其教学设计突出"文体思维训练"和"审美感知分层",展现了理论转化能力。

(三)跨学科视野的突破性尝试

文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数字人文"课程,研究生参与开发的"杜甫行踪GIS系统"获国家版权认证,这种培养模式催生了像王立伟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其硕士论文《基于眼动实验的文言文阅读障碍研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人文滋养:在典籍与山水间成长

校园东南角的"西山书院"复刻了宋代藏书楼形制,收藏线装书3万余册,每月举办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由研究生担任主讲人,已形成"《文选》精读""方言吟诵"等品牌项目。

更独特的是"行走的课堂"——嘉陵江流域文化考察,研究生们沿江而下,在千佛崖摩崖石刻前讨论造像题记的文字演变,在周子古镇茶馆里记录民间故事流变,这种浸润式学习,使得2023届毕业生刘芳的民俗学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提名。

未来面向:从盆地走向更广阔天地

西华师大语文研究生如何培养人文菁英?-第2张图片-益智教育网

随着"新文科"建设推进,西华师大语文研究生教育正显现出新的生长点:

  • 语料库语言学方向与科大讯飞共建智能教育实验室;
  • 创意写作课程引入"非虚构写作工坊",学生作品入选《中华文学选刊》;
  •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研究生参与编写的《川剧读本》(中英对照)成为孔子学院教材。

在基础教育领域,校友陈明华提出的"三维作文教学法"已被十余省份推广,印证了培养体系的实践效能,而考取北大博士的赵阳则证明:这里的学术训练同样能托举更高远的学术梦想。

选择西华师大语文研究生项目,意味着走进这样一幅图景:晨起在行署校区银杏树下诵读《文心雕龙》,午后在VR实验室重构汉代画像砖的叙事空间,傍晚与导师围炉讨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当严谨的学术规范遇上炽热的教育情怀,当古老的汉字智慧碰撞现代技术文明,这里终将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语文人。

标签: 人文菁英 研究生培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