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与语言,谁先谁后?它们如何相互塑造?

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共生、塑造与超越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两大核心支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经久不衰的议题,它们并非简单的“谁决定谁”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动态、相互塑造的共生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工具和外壳,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核、源泉和驱动力,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表达自我并进行高级智能活动的基础。

思维与语言,谁先谁后?它们如何相互塑造?-图1

核心论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与工具

这是对二者关系最普遍也最基础的理解,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为纷繁复杂、无形的思维过程提供了物质外壳。

  1. 思维的内隐性与语言的外显化:思维,尤其是高级思维,如抽象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本质上是内在的、无形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甚至手势语)充当了将这种内在活动“外化”和“固化”的工具,没有语言,许多精妙的思考将无法被保存、交流和验证,如同“过眼云烟”,无法沉淀为知识,我们思考“正义”、“自由”、“爱”等抽象概念时,正是借助语言中的词汇和定义来把握和操作它们。

  2. 思维的逻辑与语言的语法:语言的结构,尤其是语法,为思维提供了逻辑框架,主谓宾结构、时态、从句等语法规则,强制性地要求我们在表达思想时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关系,说“猫追老鼠”和“老鼠追猫”,仅仅是词语顺序的改变,就表达了完全不同的逻辑关系,这种结构化的语言系统,反过来也训练和塑造了我们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不同视角下的深度解读

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出发,我们能更立体地理解二者关系的复杂性。

语言决定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是对“语言决定思维”最极端的阐述,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甚至决定了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 强决定论(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的结构完全决定了使用者认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一种语言中没有某个词汇,那么该语言的使用者就无法形成相应的概念,这个观点过于绝对,已被大多数学者摒弃,尽管爱斯基摩语有多个词表示“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看到”的雪与英语使用者不同,只是他们在分类和描述上更细致而已。
  • 弱决定论(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的结构会影响和塑造使用者的思维习惯、认知偏好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这个观点得到了更多支持。
    • 颜色分类: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划分不同(如有的语言没有独立的“蓝色”和“绿色”词汇),研究发现,语言使用者在记忆和区分颜色时,会受到其语言分类体系的影响。
    • 空间方位:有的语言(如 Guugu Yimithirr)使用绝对方向(北、南、东、西)而非相对方向(左、右、前、后),长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空间导航和记忆能力上表现出与使用相对方向语言的人的差异。

思维决定论

这是与语言决定论相对立的另一种极端观点,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语言只是其附属品,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先有清晰的思想,然后才寻找词语将其表达出来,一个人在构思一个故事时,脑海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情节和人物,他只是在写作时“寻找最恰当的词”来匹配已有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艺术创作等高度依赖直觉和内在意象的活动中。

认知与互动的观点(现代主流观点)

现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认知系统。

  •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列夫·维果茨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和“内化”理论,他认为,语言最初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外部语言),在成人的指导和与同伴的互动中帮助儿童解决问题,随着发展,儿童开始用自言自语(私人言语)来指导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这便是思维发展的关键一步,这种私人言语会完全内化,成为无声的、内在的内部语言,即高级思维的形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更是思维发展的脚手架
  • 思维驱动语言,语言反塑思维:我们通过感知、记忆和直觉形成初步的、非语言的意象和概念(前语言思维),我们利用语言系统对其进行编码、组织和精确化,使其成为可交流的思想,反过来,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学习新词汇、理解复杂句式)又会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教会我们如何更系统、更抽象地思考。

相互影响的体现

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塑造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

  • 从具体到抽象:儿童最初的语言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相关(如“妈妈”、“奶瓶”),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使用表示关系、属性的词语(如“大的”、“快的”),并最终掌握抽象概念(如“公平”、“梦想”),这个过程是语言能力推动思维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明证。
  • 思维的模糊性与语言的精确性:我们常常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说明思维可以处于一种模糊、多义的状态,而语言要求我们选择特定的词语来精确表达,这个过程迫使我们澄清自己的思想,消除歧义,使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和严谨。
  • 语言对思维的引导作用:我们使用的词语和叙事框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将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用“固执”而非“坚定”,会引导我们对其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情感,这被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语言影响思维决策的典型例子。

超越语言:思维的疆域

尽管语言至关重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

  1. 非语言思维的存在:人类存在大量非语言的思维形式。

    • 形象思维:艺术家、建筑师在脑海中构建视觉图像;科学家在思考分子结构时形成的空间模型。
    • 直觉思维:在解决复杂问题或做出重要决策时,我们常常依赖一种难以言喻的“ gut feeling”(直觉),这是一种快速、整体的认知过程。
    • 情感与身体思维:情绪和身体感受(如紧张、喜悦、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非符号化的思维体验,它们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2. 语言的局限性:语言在表达某些复杂、微妙或超越经验层面的思想时显得力不从心,正如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所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这并非说这些事物不存在,而是说明语言的疆域之外,依然存在着广阔而深邃的思维海洋。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共生共荣的,它们如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共同构成了人类心智的进化阶梯。

  • 语言是思维的“骨骼”与“皮肤”:它为无形的思想提供了结构支撑和外在形态,使其能够被存储、交流和传承。
  •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与“源泉”:它为语言符号注入了意义和生命力,并不断推动语言系统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决定谁,而应将二者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正是这种思维与语言的持续互动,才催生了哲学、科学、艺术和一切灿烂的文化成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类自身的独特性,并更清醒地认识到,在依赖语言进行思考和沟通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惕语言的束缚,努力去探索和拥抱那片超越语言、更为广阔的思维星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