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不用训练?那高效思考能力怎么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说“思维不用训练”,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想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个说法。

思维不用训练?那高效思考能力怎么来?-图1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思维不用训练”?

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以下几种心态或观察:

  • 天赋论: 认为思维能力(如智商、创造力)是天生的,像身高一样,后天努力很难改变,既然是天赋,那自然就不需要“训练”了。
  • 自然生长论: 认为思维会随着人生阅历、知识积累自然而然地成熟,只要多读书、多经历,思维自然会变好,不需要刻意进行“训练”这种有目的性的活动。
  • 经验主义: 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自于经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次数多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朴素想法。
  • 对“训练”的误解: 可能将“思维训练”理解为刻板、僵化的应试技巧,或者认为它过于抽象,不如学习一门具体技能来得实在。

为什么说“思维需要训练”?

尽管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现代认知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都强烈支持:思维是一种可以显著提升的技能,需要刻意训练。

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肌肉身体技能

  • 身体技能类比: 一个人生来会走路,但想成为跑步健将、篮球高手或瑜伽大师,必须通过长期、系统、有针对性的训练,没有人天生就会做后空翻,对吗?思维也是如此,我们天生会思考,但想成为批判性思考者、战略家或创新者,就必须训练。
  • 思维是“工具”,不是“本能”: 我们的大脑有思考的本能,但不同类型的“思维工具”(如逻辑推理、系统思考、第一性原理、逆向思维)需要学习和刻意练习才能掌握,就像你不会天生就会用锤子、螺丝刀一样,你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它们,并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得心应手。

思维训练的核心价值在于:

  1. 提升思考的“质量”和“效率”: 没有训练,我们的思考常常是混乱、片面、情绪化的,思维训练能帮助我们建立清晰的结构,更快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2. 克服“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 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进化出很多“思维捷径”(启发式),这些捷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但在复杂问题上会导致系统性错误(如确认偏误、幸存者偏误、锚定效应等),思维训练就是让我们识别并克服这些“思维bug”的过程。
  3. 构建“思维模型”(Mental Models): 顶尖的思考者都拥有一个多元的思维模型工具箱,他们不是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根据情况调用最合适的模型(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物理学中的“惯性”,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思维训练就是不断学习和应用这些模型的过程。
  4. 从“被动反应”到“主动掌控”: 未经训练的人,面对信息往往是被动接收、全盘接受或情绪化拒绝,经过思维训练的人,会主动提问、质疑、分析、验证,从而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独立。

“不用训练”和“需要训练”之间的平衡点

回到你最初的“思维不用训练”的观点,它并非完全错误,只是不够完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精确的表述:

思维本身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结构化的、高效的思维是一种需要刻意学习的技能。

  • “不用训练”的部分: 你不需要去训练“如何去思考”这个最基本的行为,你在呼吸,你就在思考。
  • “需要训练”的部分: 你需要训练“如何更好地思考”,这就像你不需要训练“如何发声”,但需要训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

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如果你接受了“思维需要训练”的观点,那么可以怎么做?这并不神秘,也无需昂贵的课程,它就融入在日常的思考和行动中:

  • 提问: 对任何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真的吗?”“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 写作: 写作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式,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你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和模糊之处。
  • 学习跨界知识: 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物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了强大的思维模型。
  • 刻意练习: 选择一个思维模型(如“5Why分析法”),在一个星期内,有意识地在所有问题上尝试使用它。
  • 与人辩论: 找一个聪明且观点不同的人进行有建设性的辩论,是检验和锤炼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
  • 复盘反思: 每天或每周花点时间,回顾自己做过的重要决定和判断,分析哪些做得好,哪些可以改进。

“思维不用训练”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它低估了人类心智的可塑性,将思维视为一种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和刻意练习来不断精进的技能,是个人成长和认知升级的关键一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