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发散课,如何突破思维局限,提升创造力?

这不仅仅是一个课程名称,更是一种旨在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系统性训练,我们可以从核心理念、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来全面地理解它。

思维发散课,如何突破思维局限,提升创造力?-图1


什么是思维发散课?

思维发散课,顾名思义,是以“思维发散”为核心训练目标的课程

它不是教你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教你一种“如何思考”的方法,它鼓励学员从一个点出发,像烟花一样向四面八方探索,不受传统逻辑、固有经验和“标准答案”的限制,从而产生大量新颖、独特、多样的想法。

核心理念:

  1. 打破“唯一正确答案”的迷思:世界是复杂的,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课程旨在培养学员欣赏多种可能性、拥抱不确定性的心态。
  2. quantity breeds quality (量变引起质变):鼓励学员在初期阶段尽可能多地产生想法,即使很多想法看起来很荒谬,因为大量的想法中,往往隐藏着最精彩的创意火花。
  3. 延迟判断:在构思阶段,严禁对任何想法进行批判或否定,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能力,需要分开训练。
  4. 连接与重组:创新常常发生在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的瞬间,课程会训练学员建立概念间的“高速公路”。

思维发散课的核心内容与模块设计

一个完整的思维发散课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模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打破思维壁垒——预热与心态调整

  • 目标:打破思维惯性,建立安全、开放、鼓励尝试的课堂氛围。
  • 活动示例
    • “是的,..” (Yes, and...) 练习:即兴戏剧中的经典练习,学员A提出一个想法,学员B必须先肯定(“是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这能有效克服“不”和“的批判性思维。
    • “30个用途”挑战:选择一个日常物品(如“回形针”、“砖块”),在规定时间内(如3分钟)写出它的30种(或更多)用途,越新奇越好。
    • 逆向思维训练:“如何让一个客户再也不来我们店?” 通过思考“如何搞砸”,反而能反向推导出“如何做好”的关键点。

掌握核心工具——经典思维模型

  • 目标:教授系统性的思维工具,让发散过程有章可循。
  • 活动示例
    • 头脑风暴:学习经典头脑风暴的四大原则(不批判、追求数量、鼓励异想天开、结合改进)。
    • 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主题出发,通过关键词、图像、颜色等方式,向四周发散,构建思维网络。
    • 六顶思考帽:由爱德华·德·波诺提出,通过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来代表不同的思维模式(白帽:事实信息;红帽:情感直觉;黑帽:谨慎风险;黄帽:积极乐观;绿帽:创意创新;蓝帽:过程控制)。
    • SCAMPER 法则:一个创意检查清单,通过七个角度激发新想法:
      • Substitute (替代)
      • Combine (合并)
      • Adapt (改造)
      • Modify/Magnify (修改/放大)
      • Put to other uses (转作他用)
      • Eliminate (剔除)
      • Reverse/Rearrange (反转/重排)

激发创意灵感——跨界与联想

  • 目标:突破专业领域限制,从其他领域汲取灵感。
  • 活动示例
    • 类比与隐喻思考:“设计一个像鸟巢一样坚固的椅子”、“运营一个像生态系统一样健康的社区”,通过类比,将一个领域的解决方案迁移到另一个领域。
    • 强制连接法:随机抽取两个不相关的词语(如“自行车”和“云”),强迫学员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创造一个新产品或故事。
    • 跨界案例分析:分析苹果、特斯拉等公司的创新案例,探讨他们是如何将科技、艺术、人文等领域融合在一起的。

收敛与落地——从创意到方案

  • 目标:学会从海量发散的想法中筛选、提炼、整合,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
  • 活动示例
    • 亲和图法:将所有写有想法的便签贴在墙上,然后根据其内在的相似性进行分组、归类,并给每个组命名,从而发现核心主题。
    • 点投票法:每个学员拥有有限的“点”(如3个贴纸),他们可以将点投给自己认为最有潜力的想法,快速筛选出最受欢迎或最有价值的方向。
    • 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的几个“种子”想法,从技术、市场、成本、用户需求等维度进行初步评估,判断其落地可能性。

思维发散课的实施方法

  • 互动性强:以小组讨论、游戏、工作坊等形式进行,讲师扮演引导者而非说教者。
  • 游戏化设计:将练习融入有趣的游戏中,降低学员的心理压力,提升参与感。
  • 实践导向:每个模块都配有大量的动手练习,学员在“做中学”。
  • 鼓励分享与反馈:营造安全的分享环境,学员之间互相启发,讲师给予建设性反馈。

思维发散课的应用场景

这种课程的适用性非常广泛,几乎任何需要创新和解决问题的领域都可以受益:

  • 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适用于K12到大学的各个阶段。
  • 企业培训
    • 产品研发:激发新产品、新功能的创意。
    • 市场营销:策划新颖的营销活动、广告语。
    • 战略规划: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 团队建设:打破部门墙,促进跨团队协作。
  • 个人发展
    • 职业规划:探索更多职业可能性,找到个人热情所在。
    • 写作与艺术创作:克服创作瓶颈,寻找灵感。
    • 解决生活难题:以更灵活的方式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

一个简单的思维发散课体验(迷你版)

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假设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让城市公园更有趣?”

头脑风暴(发散阶段 - 不批判,追求数量)

  • 动物主题区、夜间观星、露天电影院、滑梯迷宫、乐器互动墙、气味花园、VR历史体验、机器人导览、宠物乐园、水上乐园、小型迷宫、艺术涂鸦墙、食物卡车集市、读书角、瑜伽课、昆虫旅馆、寻宝游戏、植物迷宫、灯光秀、无人机表演……

强制连接法(激发新灵感)

  • 连接“公园”和“游戏” -> 公园密室逃脱、AR寻宝游戏。
  • 连接“公园”和“厨房” -> 可食用的植物花园(供游客采摘)、烹饪工作坊。
  • 连接“公园”和“图书馆” -> 图书漂流站、故事长椅(扫码听故事)。

收敛与落地(筛选与深化)

  • 筛选:假设我们选择了“AR寻宝游戏”这个方向,因为它结合了科技、游戏和教育,成本低,趣味性强。
  • 深化
    • 目标:吸引年轻人,增加公园的科技感和互动性。
    • 在公园里设置几个“宝藏点”(如一棵古树、一个雕塑、一个喷泉),用户通过App扫描特定标记,触发AR任务(如回答一个关于该地点历史的问题、完成一个小拼图)。
    • 奖励:完成所有任务可以获得公园纪念品或优惠券。
    • 可行性: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App,成本可控;易于推广。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发散”到“收敛”的全过程。

思维发散课是一门“授人以渔”的课程,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赋予你一把打开无数可能性的钥匙,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有强大的思维发散能力,意味着拥有了更强的适应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将让你受益匪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