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所说的“穷人思维”,并非指经济条件不好的人的思维方式,而是指一种限制性、固定性、匮乏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与一个人的贫富无关,很多物质上富有的人也可能陷入其中,反之,很多真正的“穷人”(如他早期创业时)也可能拥有与之相反的“富人思维”。

以下是马云所批判的“穷人思维”的几个核心特征,以及他倡导的“富人思维”的对比:
马云眼中的“穷人思维” (The "Poor Mindset")
安于现状,害怕风险
- 表现:追求稳定,渴望一份“铁饭碗”,不敢轻易跳出舒适区,对于任何新的机会,第一反应是“这太冒险了”、“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而不是“这有什么机会?”、“我该如何让它成功?”。
- 马云的批判:他认为在变化飞快的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一成不变”,机会永远存在于变化和不确定性中,他说:“很多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 这种思想会扼杀一切可能性。
只看眼前,缺乏长远眼光
- 表现:做事只顾眼前利益,能赚一块是一块,不愿意为长远发展进行投资(如学习、健康、人脉),做决定时,容易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忽视了更大的格局和未来的回报。
- 马云的批判:他经常说,做企业做投资,要看未来三到五年的趋势,很多人因为看不到眼前的即时回报就轻易放弃,而真正的成功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长远的布局。
总是抱怨,找借口
- 表现:习惯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如“我没有好的出身”、“我没有遇到贵人”、“这个社会不公平”、“经济形势不好”等等,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而不是掌控者。
- 马云的批判:马云本人出身普通,相貌平平,他深知抱怨的无力,他认为,抱怨是最没有成本的事情,但也是最浪费生命的事情,他强调:“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和环境容易得多。” 成功的人,总是在问题中找方法,而不是在方法中找问题。
固定型思维 vs. 成长型思维
- 表现:认为人的能力、智力是天生的、固定的,遇到挫折时,会想“我就是不行”、“我不是这块料”,从而放弃努力,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在他们看来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
- 马云的批判:这是对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成长型思维”理念的高度认同,马云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坚持来提升的,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英语不好就天天去西湖边练,创业不懂管理就疯狂学习,他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消费主义 vs. 投资主义
- 表现:把赚到的钱全部用于消费和享乐,购买能立刻带来满足感的东西(如名牌、奢侈品),而不会把钱投资于自己的大脑、技能、健康或能产生资产的事业上。
- 马云的批判:他多次强调,投资自己是回报率最高的事情,把钱花在学习和成长上,才能让自己未来赚更多的钱,这是一种“用钱生钱”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用钱换快乐”的短期逻辑。
习惯于索取,而不是创造价值
- 表现:总想着从别人、从社会、从公司能得到什么,而不是思考自己能为别人、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他们的思维是“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缺乏主人翁精神。
- 马云的批判: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就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思维,他认为,只有当你为别人创造了足够大的价值时,财富才会自然而然地流向你,他说:“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就是这个道理。
与之相对的“富人思维” (The "Rich Mindset")
马云所推崇的,是与上述“穷人思维”完全相反的“富人思维”或“创业者思维”:
- 拥抱变化:把危机看作转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
- 长期主义:愿意为未来播种,有延迟满足的耐心。
- 积极主动:对自己的人生100%负责,凡事从自身找原因。
- 成长心态:相信努力的力量,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垫脚石。
- 价值投资:优先投资于自己的成长和能产生资产的事物。
- 利他思维:先为他人创造价值,然后成就自己。
马云的真正意图
理解马云的观点,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 这不是“嫌贫爱富”:他批判的不是“穷人”这个身份,而是“穷人思维”这种状态,他本人出身贫寒,正是摆脱了这种思维才取得了成功。
- 这是一种“赋能”:他通过批判这些思维模式,来警醒和激励那些可能被这些思想束缚的人,告诉他们,改变命运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 这是一种“商业逻辑”:作为企业家,他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变化、敢于冒险、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合作伙伴和员工,他所批判的“穷人思维”,在商业世界里是阻碍成功的最大障碍。
马云谈论“穷人思维”,本质上是在倡导一种积极、主动、开放、成长的人生哲学,他认为,思维的“贫富”决定了人生的“贫富”,而改变思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最根本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