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三大板块,并层层展开,帮助你系统地理解和记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核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部分:思想修养
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为什么人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
大学生活与人生新起点
- 1 适应转变
- 学习方式:被动 → 主动
- 生活环境:依赖 → 独立
- 社会角色:高中生 → 大学生
- 2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
- 3 培养优良学风
求真务实、严谨自律、追求卓越
- 1 适应转变
-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 1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意义
- 内涵:理想(、信念(当下)
- 作用:指引人生方向、提供精神支柱、坚定意志品质
- 2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 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 3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 坚定信念:精神支柱
- 脚踏实地:实践路径
- 1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
- 1 中国精神
- 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时代内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2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 爱自己的国家
- 3 做忠诚的爱国者
-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 促进民族团结
- 增进国家安全意识
-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 1 中国精神
-
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
- 1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标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途径:提高能力、立足岗位、服务人民
- 2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标准
- 根本尺度:劳动和贡献
- 社会价值:满足社会需要
- 自我价值:实现个人潜能
- 3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 1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在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1 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 2 艰苦奋斗,砥砺意志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3 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
- 1 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第二部分:道德修养
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 1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 本质:社会关系的产物
- 功能:认识、调节、教育、评价
- 2 道德发展的规律
与社会经济关系、政治、文化等相适应
- 1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1 核心理念
仁爱、孝悌、诚信、谦敬礼让、克己奉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
- 2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增强民族自尊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道德
- 1 核心理念
-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 内涵与意义
-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意义: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
- 2 落落生根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 1 内涵与意义
-
社会公德
- 1 核心要求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 2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虚拟社会也要讲道德,遵守网络秩序
- 1 核心要求
-
职业道德
- 1 核心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 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 择业:既要考虑个人兴趣,也要考虑社会需要
- 创业:有激情,更要有能力和担当
- 1 核心要求
-
家庭美德
- 1 核心要求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 2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
- 道德:真诚、责任、尊重
- 法律: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 1 核心要求
-
个人品德
- 1 内涵
个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
- 2 作用
个人立身之本、社会道德的基石
- 3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自觉、激发道德良知、注重道德践行
- 1 内涵
第三部分:法律基础
核心: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履行法定义务。
-
法的概述
- 1 法的本质与特征
- 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特征:国家意志性、规范性、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性
- 2 法律的作用
- 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 社会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 1 法的本质与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1 宪法
- 地位: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 国家根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 2 主要法律部门
- 民法: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
- 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
- 经济法:国家宏观调控
- 社会法:劳动、社会保障等
- 刑法:犯罪与刑罚
-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流程
- 1 宪法
-
树立法治观念
- 1 坚持依法治国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2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法治的基石
- 3 尊重和保障人权
法治的核心价值
- 4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 1 坚持依法治国
-
维护宪法权威
- 1 宪法的最高效力
一切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2 公民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
- 3 公民的基本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荣誉、依法纳税等
- 1 宪法的最高效力
-
重要法律制度
- 1 民事法律制度
- 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 民事权利: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
- 民事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 2 行政法律制度
- 行政主体:行政机关
- 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救济途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 3 刑事法律制度
- 犯罪构成: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 刑罚体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
- 4 程序法律制度
- 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间的纠纷
- 行政诉讼:“民告官”
- 刑事诉讼:解决犯罪问题
- 1 民事法律制度
-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 1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 2 尊守法律
从内心认同法律,自觉遵守
- 3 运用法律
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尊重他人权利
- 4 依法维权
理性、合法地解决纠纷和冲突
- 1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总结与建议
这份思维导图为你构建了“思修”课程的宏观框架,你可以:
- 填充细节:在每个小节点下,用关键词或简短的句子填充具体内容、案例或名言。
- 制作个性化版本:使用XMind、MindMaster等软件,或直接在纸上绘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点。
- 结合时事:将新闻热点、社会事件与导图中的知识点(如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法治观念)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 考前复习:利用导图进行快速回顾,确保对整个知识体系有清晰的把握。
希望这份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