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很多考研学生都会考虑,但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好考”是相对的,并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

简单地说,没有绝对“最好考”的大学,但有“相对更好考”的大学,判断一个学校历史专业好不好考,需要综合分析以下几个维度:
影响“好考”程度的核心因素
-
学校层次和地域
- 顶尖名校(985/211/双一流):如北大、复旦、人大、南大等,历史学专业实力顶尖,但竞争也异常激烈,报录比可能达到几十比一,甚至上百比一,分数线极高,公共课和专业课要求都很高。这类学校通常不好考。
- 普通一本院校:大部分省属重点大学,如河北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等,这些学校历史学有一定底蕴,但竞争远不如顶尖名校激烈,是很多考生的“性价比之选”。
- 地方二本院校:这些学校通常不是历史学强校,但招生名额可能相对较多,报考人数较少,分数线也较低,对于目标是“上岸”、对学校名气要求不高的同学来说,是“最好考”的一类。
-
学科实力
- 历史学强校(学科评估A类):如A+的北大、A的清华、A-的北师大、人大等,这些学校专业实力强,吸引大量高分考生报考,自然难度大。
- 学科实力中等的学校:拥有博士点或硕士点,但评估等级不高,这些学校既有一定的学术声誉,竞争又相对缓和,是“好考”与“好”之间的平衡点。
- 学科实力较弱的学校:可能只有硕士点,甚至没有博士点,这些学校在历史学领域的影响力有限,报考热度低,是“最容易考”的选择。
-
招生人数
- 招生名额多:一个专业如果招生20人以上,甚至更多,相比于只招3-5人的专业,上岸概率自然大得多,一些学校的“中国史”或“世界史”大方向下,会包含多个研究方向,总招生量可观。
- 招生名额少:通常是一些名校的特色研究方向,名额稀少,竞争白热化。
-
报录比
- 报录比 = 报名人数 / 实际录取人数,这是最直观的指标,报录比低于5:1的,通常竞争较小;10:1属于中等;20:1以上则竞争激烈,你需要去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官网查找往年的报录数据。
-
考试科目和参考书
- 统考 vs 自主命题:全国历史学统考(代码313)覆盖面广,复习量大,但信息透明,有大量辅导资料,自主命题则更具针对性,但信息搜集难度大,需要精准复习目标院校的参考书目。
- 专业课难度:自主命题的院校,如果出题风格灵活、对史料分析能力要求高,或者参考书目又多又难,那么即使学校名气不大,也可能不好考。
-
复试分数线
- 国家线:过国家线是基本门槛,一些冷门院校或B区院校,复试线就是国家线,只要过线,进入复试的希望就很大。
- 远高于国家线:名校或热门院校的复试线可能比国家线高出30-50分,甚至更多,这是最直接的“筛选器”。
几类“相对好考”的大学推荐
结合以上因素,我为你梳理几类“相对好考”的大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
第一类:性价比极高的“省属重点一本”
这类学校通常在区域内有一定名气,历史学有博士点或较强的硕士点,但全国竞争不如顶尖激烈,它们是追求“上岸”和“好学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 特点:学科实力尚可,招生人数适中,复试线通常略高于或持平国家线。
- 代表院校:
- 河北大学:位于保定,省属老牌强校,历史学有博士点,区域认可度高。
- 山西大学:位于太原,文理见长,历史学是其传统优势学科。
- 辽宁大学:位于沈阳,211工程大学,综合实力不错,历史学招生量较大。
- 云南大学:位于昆明,211工程大学,地处B区,国家线相对较低,是不错的选择。
- 西北大学:位于西安,211工程大学,历史学(尤其是考古学)实力很强,但综合竞争比东部同层次学校小。
- 上海师范大学:位于上海,虽非211,但历史学是其王牌专业之一,在长三角地区认可度高,且招生人数较多。
第二类:稳妥上岸的“地方二本院校”
如果你的首要目标是“考上研究生”,对学校排名和名气没有执念,那么这类学校是你的“安全牌”。
- 特点:学科实力一般,招生人数可能不多但报考人数更少,复试线基本就是国家线,专业课难度相对较低。
- 如何寻找:在你家乡省份或者你未来想工作的城市,寻找那些没有博士点、学科评估不突出的省属或市属二本院校。
- 各省的师范大学(非省重点)、师范学院。
- 各地的综合性学院。
- 具体例子:唐山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等,这些学校需要你花时间去具体查找其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
第三类:特定情况下的“选择”
- B区院校: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等,这些学校通常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报考热度低于同层次的A区院校,分数线是国家线中较低的B区线,是“曲线救国”的好选择。
- 新开设历史硕士点的学校:一些学校为了申请博士点或学科评估,新近开设了历史学硕士点,初期知名度不高,竞争压力会小很多,值得关注。
如何精准定位“好考”的学校?
不要只听信别人的推荐,一定要自己动手做功课!
-
明确自身定位:
- 你的本科院校是985/211/普通一本/二本? 这会影响你选择目标院校的信心和策略。
- 你的公共课(英语、政治)水平如何? 能否支撑你考一个较高的分数?
- 你的专业基础如何? 能否应对较难的专业课?
-
信息搜集渠道:
- 目标院校研究生院官网:这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查找《XX大学XX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XX大学XX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可以查询学校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
- 学科评估结果:登录教育部官网,查看最新的全国第四轮或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了解目标院校的历史学学科实力。
- 考研论坛和社群:如“考研帮”、“知乎”等,可以找到往届学长学姐的经验贴,了解真实的报录比、复试情况、导师信息等。
-
制定“冲刺-稳妥-保底”三级目标:
- 冲刺目标:1-2所顶尖名校或你非常向往的学校。
- 稳妥目标:1-2所上述提到的“省属重点一本”,你的能力有很大概率考上。
- 保底目标:1-2所“地方二本”或B区院校,确保自己有学可上。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好考”不等于“差”,而是指“努力后上岸概率最大”。
- 追求“好学校”与“好考”的平衡,重点考虑省属重点一本。
- 追求“绝对上岸”,重点考虑地方二本院校和B区院校。
- 切忌只看学校名气,一定要深入分析报录比、招生人数、复试线等硬性数据。
考研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祝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成功上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