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六年级数学思维题怎么解?家长辅导孩子没思路怎么办?

逻辑推理类

需要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分析、排除、假设等方法,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答案。 1:真假话问题**

六年级数学思维题怎么解?家长辅导孩子没思路怎么办?-图1

桌上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A、B、C,这三张卡片中,一张是A,一张是B,一张是C,但它们的摆放位置是错乱的,三个学生甲、乙、丙分别做出了以下猜测:

  • 甲说:“B在C的左边。”
  • 乙说:“A在C的右边。”
  • 丙说:“B在A的左边。”

这三个学生中,只有一个人说对了,另外两个人都说错了,请问,A、B、C三张卡片从左到右的正确顺序是什么?

解题思路:

  1. 明确目标:确定A、B、C的排列顺序。
  2. 列出所有可能性:三个字母的排列共有 3! = 6 种可能。
    • ABC
    • ACB
    • BAC
    • BCA
    • CAB
    • CBA
  3. 逐一假设验证:将每一种排列代入三个人的话中,看看是否满足“只有一个人说对了”的条件。
    • 假设1:ABC
      • 甲:“B在C的左边。” (对)
      • 乙:“A在C的右边。” (对)
      • 丙:“B在A的左边。” (对)
      • 结果:三人都对,不符合。
    • 假设2:ACB
      • 甲:“B在C的左边。” (错)
      • 乙:“A在C的右边。” (错)
      • 丙:“B在A的左边。” (错)
      • 结果:三人都错,不符合。
    • 假设3:BAC
      • 甲:“B在C的左边。” (对)
      • 乙:“A在C的右边。” (对)
      • 丙:“B在A的左边。” (错)
      • 结果:两人对,一人错,不符合。
    • 假设4:BCA
      • 甲:“B在C的左边。” (对)
      • 乙:“A在C的右边。” (错)
      • 丙:“B在A的左边。” (对)
      • 结果:两人对,一人错,不符合。
    • 假设5:CAB
      • 甲:“B在C的左边。” (错)
      • 乙:“A在C的右边。” (对)
      • 丙:“B在A的左边。” (错)
      • 结果:只有乙对,符合条件!
    • 假设6:CBA
      • 甲:“B在C的左边。” (错)
      • 乙:“A在C的右边。” (错)
      • 丙:“B在A的左边。” (对)
      • 结果:只有丙对,也符合条件!

发现问题:根据上面的验证,CAB和CBA都符合条件,这说明题目本身可能存在歧义,或者“左边/右边”的定义需要明确,通常在数学题中,我们假设观察者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我们将“在...的左边”理解为“紧挨着在...的左边”,

  • 重新验证CAB:C和A之间隔着B,B在C的左边”是错的(因为B不紧挨着C的左边)。“A在C的右边”也是错的(因为A不紧挨着C的右边)。“B在A的左边”是对的(B紧挨着A的左边),此时只有丙对,符合。
  • 重新验证CBA:C和B紧挨着。“B在C的左边”是对的。“A在C的右边”是错的。“B在A的左边”是错的,此时只有甲对,也符合。

这道题目的答案不唯一,除非有额外的条件(紧挨着”),在没有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最可能出题者的意图是 CABCBA,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会孩子在审题时要发现题目潜在的模糊性。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是六年级的重难点,关键在于找准单位“1”,并理解量率对应关系。 2:利润问题**

商店进了一批商品,按定价卖出,可获得利润20%,后来为了促销,打八折出售,结果仍然获得了10%的利润,这批商品的成本价与定价的比是多少?

解题思路:

  1. 确定单位“1”:成本价是利润计算的基础,所以设成本价为“单位1”。
  2. 用字母表示:设这批商品的成本价为1(或100元,计算更直观)。
  3. 分析各个量
    • 按定价卖出,利润20%,所以定价是:1 × (1 + 20%) = 1.2。
    • 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定价的 80% 出售,所以实际售价是:1.2 × 80% = 0.96。
    • 实际售价获得了10%的利润,所以实际利润是:1 × 10% = 0.1。
  4. 建立等量关系:实际售价 = 成本价 + 实际利润。
    • 96 = 1 + 0.1
    • 96 = 1.1 (这里出现矛盾,说明我的假设或理解有误)
  5. 重新审视:题目说“获得了10%的利润”,这个利润是相对于成本价的,所以我的第3步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哪里?让我们再理一遍:
    • 成本价 = 1
    • 定价 = 1 × (1 + 20%) = 1.2
    • 打折后售价 = 定价 × 80% = 1.2 × 0.8 = 0.96
    • 打折后利润 = 售价 - 成本价 = 0.96 - 1 = -0.04 (亏损了4%)
    • 这与题目“获得了10%的利润”完全矛盾。

发现问题:这道题目的条件是自相矛盾的,一个商品如果成本价是1,定价是1.2,那么打八折后售价是0.96,必然是亏损的,不可能盈利,这道题是一道错题。 经典变型) 商店进了一批商品,按定价卖出,可获得利润20%,后来为了促销,打九折**出售,结果仍然获得了10%的利润,这批商品的成本价与定价的比是多少?

解题思路(修正后)

  1. 设成本价为1。
  2. 定价 = 1 × (1 + 20%) = 1.2。
  3. 打九折后售价 = 1.2 × 90% = 1.08。
  4. 打折后利润 = 售价 - 成本价 = 1.08 - 1 = 0.08。
  5. 利润率 = 利润 / 成本价 = 0.08 / 1 = 8%,说获得了10%的利润,还是矛盾。

再次修正(经典变型2): 商店进了一批商品,按定价卖出,可获得利润20%,后来为了促销,打八折出售,结果亏损了10%,这批商品的成本价与定价的比是多少?

解题思路(修正后2)

  1. 设成本价为1。
  2. 定价 = 1 × (1 + 20%) = 1.2。
  3. 打八折后售价 = 1.2 × 80% = 0.96。
  4. 亏损了10%,意味着售价 = 成本价 × (1 - 10%) = 1 × 90% = 0.9。
  5. 96 ≠ 0.9,依然矛盾。

这道题的原题是典型的“错题”,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逻辑矛盾,培养批判性思维,一个常见的正确版本是: 商店进了一批商品,按定价卖出,可获得利润20%,后来为了促销,打八折出售,结果仍然获利,问,这批商品的成本价与定价的比是多少? 这种问法就合理了,答案就是 1 : 1.2 = 5 : 6。


比和比例应用题

常与工程、行程等问题结合,核心是利用份数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3:工程问题**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甲队先做了3天,然后乙队加入,两队一起做,问,两队还需要合作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解题思路:

  1. 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2. 计算各自的工作效率(即每天完成的工作量)
    • 甲队的工作效率:1 / 12
    • 乙队的工作效率:1 / 15
  3. 计算甲队先做3天完成的工作量

    甲队3天完成的工作量: (1 / 12) × 3 = 3 / 12 = 1 / 4

  4. 计算剩余的工作量

    剩余工作量: 1 - 1 / 4 = 3 / 4

  5. 计算两队合作的工作效率
    • 合作效率: 1 / 12 + 1 / 15
    • 通分计算: (5 / 60) + (4 / 60) = 9 / 60 = 3 / 20
  6. 计算完成剩余工作量所需的时间
    • 所需时间 = 剩余工作量 / 合作效率
    • 所需时间 = (3 / 4) ÷ (3 / 20) = (3 / 4) × (20 / 3) = 20 / 4 = 5(天)

答案:两队还需要合作5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是数学思维题的“常客”,变化多端,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4:相遇与追及**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30千米的地方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

  1. 画图辅助理解
    A ------------------------ 中点 ------------------------ B
      <--- 甲行走的距离 --->|<--- 乙行走的距离 --->
          (中点+30)         |          (中点-30)
  2. 分析关键信息:“在距离中点30千米的地方相遇”。
    • 这意味着甲车走的路程比中点多了30千米。
    • 乙车走的路程比中点少了30千米。
    • 甲车比乙车多走了:30 + 30 = 60千米。
  3. 利用速度差求相遇时间
    • 甲、乙两车的速度差:60 - 50 = 10(千米/小时)。
    • 甲车比乙车多走60千米,所需的时间(也就是相遇时间):60 ÷ 10 = 6(小时)。
  4. 利用速度和求总路程
    • 甲、乙两车的速度和:60 + 50 = 110(千米/小时)。
    • A、B两地的总距离 = 速度和 × 相遇时间 = 110 × 6 = 660(千米)。

答案:A、B两地的距离是660千米。


数论与找规律

考察学生对数字特征的敏感度和归纳推理能力。 5:余数问题**

有一个自然数,用它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是多少?

解题思路:

  1. 观察条件,寻找突破口
    • “除以3余2” 和 “除以7余2” 这两个条件的余数相同。
    • 这意味着这个数减去2之后,正好是3和7的公倍数。
  2. 利用公倍数求解
    • 3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 × 7 = 21。
    • 这个数可以表示为:21 × k + 2 (k为非负整数)。
  3. 代入第三个条件求解
    • 现在我们有了一系列可能的数:2, 23, 44, 65, 86, ...
    • 将这些数代入第三个条件“除以5余3”进行验证:
      • 2 ÷ 5 = 0 ... 2 (余数不对)
      • 23 ÷ 5 = 4 ... 3 (余数正确!)
  4. 得出结论

    在所有满足前两个条件的数中,23是第一个满足第三个条件的数。

答案: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是23。

给家长和学生的建议:

  1. 理解重于记忆:思维题的价值在于解题过程,而不是最终答案,要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理解每一步的推理依据。
  2. 画图是法宝:对于行程、几何、逻辑等问题,画图能将抽象的条件直观化,帮助理清思路。
  3. 假设与验证:对于一些无从下手的问题,可以尝试用“假设法”,先做出一个假设,然后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和验证,这是解决逻辑问题的有效途径。
  4. 一题多解:鼓励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能极大地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5. 不怕错题:错题是宝贵的资源,分析错题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思路错误还是计算失误,比做十道新题更有意义。 和思路能对您有所帮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