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教育学333先学教育学原理还是中教史?

先学哪个好”,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的学习背景、时间安排和个人学习习惯,我可以为你分析几种主流的、高效的复习顺序,并给出我的推荐。

教育学333先学教育学原理还是中教史?-图1

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333的四大部分内容:

  1. 教育学原理:约60分,这是333的核心和灵魂最抽象、理论性最强,与其他三部分联系最紧密,它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学生等。
  2. 中国教育史:约30分,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现代,需要梳理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关键人物、事件、思想。
  3. 外国教育史:约30分,同样需要梳理脉络,主要关注欧美等国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改革。
  4. 教育心理学:约30分,心理学基础,理论多且抽象,与教育实践结合紧密,是理解“人如何学习”的关键。

三种主流复习顺序及优劣分析

由“核心”到“外围”——推荐首选

顺序:教育学原理 → 教育心理学 → 中国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为什么这样安排?】

  1. 先啃最硬的骨头:把最抽象、最重要的教育学原理放在最前面,虽然难,但一旦攻克,你的知识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了,之后再学习教育史,你会发现很多教育史上的思想和流派,都能在教育学原理中找到对应的理论框架,理解起来会事半功倍。
  2. 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完教育学原理(理论)后,紧接着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学原理中关于“学习”、“发展”等部分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两者结合,能让你对“教”与“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体。
  3. 梳理历史脉络:最后学习两本教育史,此时你已经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再看历史上的教育家(如孔子、苏格拉底、杜威等)和他们的思想,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而是能将其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定位和评价,这种“以史为鉴”的视角,对做大题非常有帮助。

【优点】:逻辑性强,能构建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知识体系,复习后期综合运用能力最强。 【缺点】: 前期压力较大,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都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挫败感。


由“具体”到“抽象”——适合跨考生

顺序:中国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学原理

【为什么这样安排?】

  1. 从故事入手,降低门槛:教育史的内容相对具体,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对于没有教育学基础的跨考生来说,从具体、有趣、容易理解的内容入手,可以快速建立对教育学的兴趣和信心,避免一开始就被抽象的理论劝退。
  2. 先积累史实,再提炼理论: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你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案例,当这些“素材”足够丰富后,再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你会发现这些理论正是在总结和提炼这些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学习,理论不再空洞,而是有血有肉的。
  3. 水到渠成:最后回归到最核心的教育学原理,此时你已经有了丰富的史实和心理学知识作为支撑,再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等宏观问题,会感觉豁然开朗。

【优点】:入门轻松,符合认知规律,能快速积累知识,适合零基础或跨专业考生。 【缺点】: 知识点比较零散,前期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构建宏观理论框架帮助不大,需要后期花更多力气去整合。


按“分值权重”和“内在逻辑”——高效务实

顺序:教育学原理 → 中国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并行) → 教育心理学

【为什么这样安排?】

  1. 抓住大头:依然优先学习占分最高的教育学原理,确保核心得分点。
  2. 双线并行,节省时间: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可以同时进行,这一周学中国先秦教育,下一周就可以学古希腊罗马教育,避免长时间只看一个领域产生疲劳感,两者都属于“史”的范畴,可以一起整理时间轴、对比中外。
  3. 最后收尾:学完所有“是什么”的内容(原理、历史)后,最后学习教育心理学,专注于解释“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作为整个知识体系的补充和深化。

【优点】: 目标明确,效率较高,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快速推进复习进度的学生。 【缺点】: 对学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自己做好时间规划。


我的最终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我强烈推荐【方案一】。

虽然它前期难度大,但它最能帮助你构建一个坚实、系统、深入的知识网络,考研333不仅考察记忆,更考察理解和运用,只有先打通了理论的核心,才能让其他知识“活”起来,最终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地回答综合性论述题。

复习顺序之外的几个关键建议

  1. 教材与资料:无论按哪个顺序,资料选择很重要,主流的王道俊《教育学》、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吴式颖《外国教育史》、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是基础,但建议搭配一本高质量的辅导讲义(如lucky学姐、凯程等),它们会帮你梳理框架、提炼重点。
  2. 框架先行:在开始学习每一章之前,先看目录,自己尝试画一个知识框架(思维导图),这能让你在学习时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 理解 > 背诵:333内容多,死记硬背后期会非常痛苦,一定要先理解每个概念、理论的内涵和逻辑,理解了“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根本分歧,你就不容易记混它们的主张。
  4. 及时复盘: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定期回顾旧知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重复是记忆之母,可以利用周末或每月进行一次滚动复习。
  5. 真题是最好的向导:在复习的中后期,一定要开始研究真题,通过真题,你可以了解出题风格、重点章节和题型分布,从而反过来指导你的复习顺序和侧重点。

首选顺序:教育学原理 → 教育心理学 → 中外教育史。

这个顺序最能体现教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帮助你从“懂”到“通”,最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祝你复习顺利,成功上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