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考英语应试技巧全攻略
在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英语科目往往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部分,由于时间紧迫、基础薄弱或是对考试形式不熟悉等原因,不少考生在面对英语试题时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通过掌握一些有效的应试技巧,即使是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实用的“蒙题”策略,帮助考生在成人高考英语考试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一、单项选择题
1、词性分析法
- 对于考查词义辨析的题目,如果不确定正确选项,可以先判断每个选项的词性,空格处需要一个副词修饰动词,而选项中有形容词、名词和副词,那么可以直接排除非副词的选项,She speaks English ___ (fluent). A. fluently B. fluency C. fluent D. flow,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此处应选副词形式“A. fluently”。
- 再如,若句子缺少主语且谓语动词为复数形式,可优先选择复数名词或代词作为答案,像:___ like playing football. A. He B. They C. She D. It,这里动词“like”用的是原形,暗示主语是复数,所以答案为“B. They”。
2、固定搭配法
- 英语中有许多固定的短语搭配,如“look forward to”“be good at”“make use of”等,遇到这类题目,即使不知道具体语境,只要能识别出固定搭配,就能轻松选出正确答案,He is looking forward ___ seeing his parents. A. for B. to C. with D. on,熟悉“look forward to”这个搭配的考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B. to”。

- 又如,“be used to doing sth.”表示“习惯于做某事”,若题目出现这样的结构,直接套用即可,如:He is used ___ getting up early. A. for B. to C. in D. on,答案显然是“B. to”。
3、逻辑关系法
- 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推断答案,如果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就选择表示转折的连词;如果是因果关系,就选择因果连词,I wanted to go for a walk, ___ it started raining. A. but B. and C. or D. so,从句意可知,前后存在转折关系,所以答案是“A. but”。
- 再看一个例子:He studied hard ___ he could pass the exam. A. because B. although C. if D. when,这里“努力学习”是为了“通过考试”,是因果关系,故选“A. because”。
二、阅读理解
1、首尾句原则
- 文章的首句往往点明主题或引出话题,末句则可能总结观点或得出结论,在做主旨大意题时,重点关注首尾句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核心,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首句说“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 in recent years.”末句讲“Only by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can we protect our planet from further damage.”综合这两句,就能大致确定文章主旨围绕环保措施展开,从而在选项中找到与之契合的答案。
- 对于细节理解题,也可以先定位到段落首尾句,看是否能找到与题目相关的信息,如果首尾句没有明确答案,再仔细阅读中间部分寻找细节。
2、关键词定位法
- 先看题目中的关键词,如人名、地名、数字、时间等,然后回到原文中快速定位到相应段落或句子,题目问“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en did the event happen?”就可以迅速在文中寻找表示时间的词汇,找到相关信息后仔细对比选项。
- 利用同义替换也是关键词定位的关键,题目中的关键词可能在原文中以同义词、近义词或词组的形式出现,比如题目中的“happy”在文中可能对应“joyful”“cheerful”等词,找到这些同义表达后,答案往往就呼之欲出了。
3、排除法
- 阅读理解的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些明显错误的干扰项,比如选项内容与原文完全不符、张冠李戴或者过于绝对化(如“all”“none”“always”等),首先排除这些明显错误的选项,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一篇文章讲的是某种疾病的部分症状和治疗方法,选项中出现“The disease has no symptoms at all.”这样绝对化的表述,就可以直接排除。
- 如果有两个选项意思相近,但其中一个选项在原文中有更明确的依据,而另一个只是泛泛而谈,那么也应排除后者。
三、完形填空
1、上下文线索法
- 完形填空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义和逻辑来选择答案,注意文章中的指代关系,如代词“it”“they”“this”“that”等所指代的内容。“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 I bought ___ yesterday.”根据前一句提到的“the book”,可知这里应填“it”。
- 关注上下文中的重复词汇或相似表达,如果上文多次出现某个词汇或概念,那么在填空处很可能再次涉及相关内容或其同义表达,上文一直在讲“flowers”,填空处可能会出现与花的种类、颜色等相关的词汇。
2、语法结构法
- 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答案,如果是名词填空,要考虑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和所有格;若是动词填空,要注意时态、语态和主谓一致。“There are many ___ (child) playing in the park.”这里根据“many”可知应填“children”的复数形式。
- 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填空,要看它们在句子中所修饰的成分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如:“She sings ___ (beautiful).”修饰动词“sing”要用副词“beautifully”。
四、写作
1、模板套用法
- 对于书信、通知、记叙文等常见文体,可以准备一些通用的模板,以书信为例,开头可以是“Dear [收信人称呼], I am writing to...”,结尾用“Best wishes,” [署名]”等,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将具体内容填充到模板中即可,比如写一封投诉信,中间部分可以写“I am writing to complain about... The problem is that... I hope you can take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s soon as possible.”
- 对于议论文,也可以采用“总 - 分 - 总”的结构模板,开头提出论点,如“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However, I hold a different view.”;中间分别阐述论据,“Firstly,... Secondly,...”;结尾总结升华,“In conclusion, I firmly believe that...”
2、关键词串联法
- 即使不能写出完整的句子,也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来串联文章的大致意思,比如描述一次旅行经历,可以先列出“travel”“scenery”“food”“people”“impression”等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些词简单扩展,如:“I had a great travel experience. The scenery there was amazing. The food was delicious. The people were friendly. I had a deep impression of this trip.”这样至少能让文章有一定的内容和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蒙题”技巧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平时还是要扎实学习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能力,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题型 | 技巧名称 | 适用场景 | 注意事项 | |
单项选择题 | 词性分析法 | 对词性有把握时 | 确保句子语法正确 | |
固定搭配法 | 熟悉常见搭配 | 积累常用短语 | ||
逻辑关系法 | 理解上下文逻辑 | 准确判断关系 | ||
阅读理解 | 首尾句原则 | 主旨大意题 | 结合全文理解 | |
关键词定位法 | 细节理解题 | 精准定位原文 | 注意同义替换 | |
排除法 | 各类细节理解题 | 排除明显错误项 | 避免误选干扰项 | |
完形填空 | 上下文线索法 | 填空处与前后文相关 | 综合考虑语义逻辑 | |
语法结构法 | 考查语法知识点 | 遵循语法规则 | ||
写作 | 模板套用法 | 常见文体写作 | 灵活运用模板 | |
关键词串联法 | 无思路时构建文章 | 有一定逻辑顺序 | 尽量丰富内容 |
FAQs
Q1:如果对英语完全不懂,只靠这些技巧能通过考试吗?
A1:仅靠这些技巧很难保证通过考试,虽然技巧可以在一定比例上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但成人高考英语考试还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果完全没有英语基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一片空白,即使运用技巧答对了一些题目,也很难达到及格分数线,因为这些技巧只是在不确定答案时的辅助手段,而考试中还有很多题目是需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解答的,平时还是要努力学习英语知识,积累词汇、掌握语法规则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通过考试的概率。
Q2:在使用阅读理解的排除法时,怎么判断哪些选项是明显错误的呢?
A2:明显错误的选项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项内容与原文完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