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法制史考研,哪些学校招生且考试难度适中?

选择攻读法制史专业的研究生,首先要明确该专业的学科特点与院校资源分布,法制史作为法学二级学科,依托于法学一级学科和历史文化学科,不同院校的研究方向、师资力量、地域特色差异较大,选择时需综合考量院校排名、导师研究方向、学术资源、就业前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法制史考研院校的选择策略,并列举代表性院校供参考。

法制史考研,哪些学校招生且考试难度适中?-图1

院校选择的考量维度

学科实力与排名

学科评估是衡量院校专业实力的重要参考,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学科被评为A+的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在法制史领域通常具有深厚积淀,其课程体系、学术研究、文献资源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院校虽法学综合排名未进入顶尖梯队,但在法制史细分领域特色鲜明,如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律史学科(含法制史)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法学研究所(侧重中国法律社会史)等,也值得关注。

师资力量与研究方向

导师的学术背景直接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法制史研究方向可分为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法律文化史、比较法律史等,不同院校的侧重点差异显著。

  • 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景文教授(法律社会学与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张生教授(中国近代法律史)、华东政法大学王立民教授(中国法律文化史)均为该领域权威学者;
  • 外国法制史:武汉大学法学院何勤华教授(外国法制史与比较法)、清华大学法学院高鸿钧教授(西方法律思想史)在外国法制史研究上成果丰硕;
  • 交叉学科方向:如厦门大学法学院(侧重法律人类学与东南沿海法制史)、云南大学法学院(少数民族法律史)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研究视角。
    考生可通过院校官网查看导师简介、学术论文、在研课题,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匹配的导师。

学术资源与地域优势

法制史研究依赖文献资料与学术交流,院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图书馆馆藏、学术平台等至关重要。

  • 北京、上海、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档案文献(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和学术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便于开展史料研究;
  • 部分院校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合作建立研究基地(如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近代法律文献中心”),为研究生提供一手资料支持。

就业前景与培养目标

法制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高校教学科研、法律实务(如法制宣传、历史案件研究)、党政机关(政策研究、文物管理)等,若计划进入高校任教,需优先选择学科实力强、博士点完善的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若倾向于法律实务,可考虑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实务型院校合作紧密的单位,部分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依托财经类学科优势,开设“经济法制史”方向,契合金融机构、企业合规等岗位需求。

代表性院校分析

为更直观展示不同院校法制史专业的特点,以下从学科等级、研究方向、地域特色等维度列表对比:

院校名称 学科等级(教育部评估) 核心研究方向 地域特色/优势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A+ 中国法制史、法律社会学、比较法律史 北京,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A+ 中国近代法律史、法律文献学 北京,法律史国家级重点学科
武汉大学 法学A 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 武汉,何勤华团队领衔,比较法研究突出
华东政法大学 法学A- 中国法律文化史、近代上海法制史 上海,法律史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西北政法大学 法学B+ 中国法律史、民族法律史 西安,陕甘宁边区法制研究特色
厦门大学 法学B+ 东南沿海法制史、法律人类学 厦门,台海法律问题研究优势
云南大学 法学B 少数民族法制史、西南边疆法律史 昆明,民族文化与法律交叉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 未参评(科研院所) 中国法律社会史、近代法律制度史 上海,侧重社会史视角,文献资源丰富

择校建议

  1. 学术导向型:以科研为目标的学生,优先选择学科评估A类以上、拥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院校(如人大、法大、武大),关注导师的国家级课题(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
  2. 地域特色型:对特定区域法律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考虑地方强校(如西北政法大学的陕甘宁边区法制、云南大学的少数民族法制),利用地域资源开展差异化研究。
  3. 就业导向型:计划进入法律实务或文博系统的学生,可关注与行业合作紧密的院校(如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法院系统合作开展法制史教育),或选择“法律史+实务”复合型培养方向。

相关问答FAQs

Q1:法制史考研是否需要历史学基础?
A1:部分院校对历史学基础有一定要求,尤其是中国法制史方向,涉及古代文献(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和制度演变,建议提前阅读《中国法制史》(马小红版)、《历代刑法考》(沈家本)等基础著作,掌握基本史料和史学方法,外国法制史方向则需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法大全》等经典文献,以及西方法律思想史脉络(如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但多数院校更注重考生的法学基础,历史学知识可作为加分项而非必备条件。

Q2:法制史专业就业是否受限?如何提升竞争力?
A2:法制史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但通过跨学科能力提升可拓宽就业渠道。

  • 学术路径:攻读博士学位后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需在核心期刊(如《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律史论丛》)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积累人脉;
  • 实务路径:辅修民商法、经济法等应用型学科,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可进入律师事务所从事“历史案件合规审查”、企业“合规文化构建”等新兴领域;
  • 公考路径:关注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文物局等岗位,利用法制史背景从事政策解读、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
    掌握第二外语(如拉丁语、德语)有助于研究外国法制史,数字化技能(如法律数据库使用、史料数字化整理)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