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指导学生朗读

科菲 精选内容 17
怎么指导学生朗读-第1张图片-益智教育网

怎么指导学生朗读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感以及对文字的敏感度,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抑扬顿挫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一)范读引领

1、教师范读

-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朗读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在范读时,要注意语音的准确、语调的恰当、节奏的合理以及情感的真挚流露,在朗读诗歌时,要根据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基调调整语速和语调,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语调应豪迈奔放,语速稍快,以体现诗人豁达洒脱的心境;而朗读杜甫的《春望》,则语调应低沉凝重,语速稍慢,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 教师的范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全文范读、重点段落范读等,全文范读能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风格和情感走向;重点段落范读则针对文本中的难点或精彩之处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句的朗读处理。

2、优秀音频范读

怎么指导学生朗读-第2张图片-益智教育网

- 除了教师范读,还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音频资源作为范读材料,这些音频可以来自专业的播音员、朗诵艺术家或者与教材配套的朗读音频,在选择音频时,要确保其质量和规范性。

- 播放音频范读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文本,跟随音频的节奏和语调进行模仿练习,教师可以在播放过程中适时暂停,对音频中的朗读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读音准确性指导

1、正音训练

-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音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音训练,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错误,可以开展专门的正音课,系统地教授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则和易错字的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是很多学生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发音、举例说明等方法进行教学,如“z - zh”、“n - ng”,可以用“资 - 知”、“南 - 能”等词语进行对比练习。

-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发音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互查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读音。

2、多音字辨析

- 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指导学生正确辨析多音字的读音也是朗读指导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好”这个字,在“好吃”中读“hǎo”,表示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在“爱好”中读“hào”,表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出一系列包含多音字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并朗读,加深对多音字的记忆和理解。

(三)语调、节奏把握

1、语调指导

- 语调是指句子的高低升降变化,它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和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情感来确定语调,陈述句的语调较为平稳,句尾稍降;疑问句的语调则逐渐上升;感叹句的语调强烈,句尾下降且声音较长。“今天天气真好。”是陈述句,用平稳的语调朗读;“你吃饭了吗?”是疑问句,语调逐渐上升;“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是感叹句,语调强烈下降且声音延长。

-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调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练习以及对比不同语调的朗读效果等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准备一些相同内容但语调不同的句子,让学生分别朗读并体会其中的差异。

2、节奏把握

- 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语速的快慢、停顿的长短等规律性变化,合适的节奏能够增强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体裁来指导学生把握节奏,在朗读记叙文时,叙述部分可以适当加快语速,而在描写人物情感或场景的部分则要放慢语速;在朗读诗歌时,要按照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来安排节奏,如五言诗一般每句三个节拍,七言诗一般每句四个节拍。

- 教师可以通过划分节奏单位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在朗读课文时,可以用“/”来划分句子的节奏单位,如“我看见/一只小鸟/在枝头唱歌。”这样划分后,学生就能更清楚地把握朗读的节奏。

(四)情感融入

1、理解文本情感

- 只有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在朗读中准确地传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朗读童话故事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在朗读散文时,要体会作者对自然、对时光的感悟和思考。

-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如在朗读《背影》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2、情感表达技巧

- 当学生理解了文本情感后,教师要教给他们如何通过朗读技巧来表达情感,这包括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的调整,在表达激动的情感时,可以适当加快语速、提高音量;在表达悲伤的情感时,可以放慢语速、降低音量,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也可以辅助情感的表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是如何配合起来传达情感的,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五)朗读形式多样化

1、个别朗读

- 个别朗读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个别朗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起来朗读,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 个别朗读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个体问题,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些学生可能存在语音不准确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不够到位等,通过个别朗读和指导,可以帮助这些学生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2、小组朗读

- 小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朗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段落,在小组朗读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互相评价,教师可以在小组朗读后,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并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 小组朗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或评比活动,如“最佳朗读小组”评选等,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小组的朗读水平。

3、分角色朗读

- 对于一些有人物对话或情节丰富的文本,分角色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增加朗读的趣味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来确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在朗读《狐假虎威》时,狐狸的朗读要体现出狡猾和得意,老虎的朗读要表现出凶猛和威严。

- 在分角色朗读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熟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对话内容,然后进行角色分配和排练,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和协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把握好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特点,让学生们正式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日常训练

1、晨读活动

- 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的晨读活动,让学生养成早起朗读的习惯,晨读的内容可以包括课文、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等,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晨读任务,要求学生在晨读时认真朗读,注意读音的准确性、语调的恰当性和情感的表达。

- 在晨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朗读心得,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2、课外阅读中的朗读

-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朗读练习,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课外书籍,如童话故事书、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声朗读出来,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锻炼朗读技巧。

-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课外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有趣故事和精彩段落,并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热情,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评价机制

1、建立朗读评价标准

-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朗读评价标准,从读音准确性、语调把握、节奏控制、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