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二主要围绕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核心内容展开,构建经典力学的基本框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知识体系,有助于理解各概念间的逻辑关联,掌握物理规律的应用方法。
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的运动,其核心特点是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共线,可分为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两类。
- 平抛运动:将物体以初水平速度抛出,仅受重力作用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v_x = v₀,x = v₀t)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v_y = gt,y = ½gt²),关键点在于运动独立性原理,水平与竖直分运动互不影响,合速度v = √(v₀² + v_y²),合位移方向由tanθ = v_y/v₀确定。
- 圆周运动:物体以某点为圆心做曲线运动,描述物理量有线速度(v,方向沿切线)、角速度(ω = Δθ/Δt)、周期(T)、向心加速度(a_n = v²/r = ω²r)和向心力(F_n = ma_n = mv²/r),向心力效果力,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提供,例如圆锥摆中向心力由重力与拉力的合力提供,火车转弯时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向心力。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研究天体运动的基础。
-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大小F = G(m₁m₂)/r²,G为引力常量(6.67×10⁻¹¹ N·m²/kg²),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r为两物体质心距离。
- 天体运动:行星绕太阳运动、卫星绕地球运动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可得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推广形式:T² = 4π²r³/(GM),其中M为中心天体质量,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周期T = 24h,轨道半径固定。
- 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7.9 km/s)是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也是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 km/s)使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成为太阳卫星;第三宇宙速度(16.7 km/s)使物体脱离太阳引力。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在力学中的具体体现。
- 功和功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W = F·l·cosα(α为力与位移夹角),功率描述做功快慢,P = W/t = F·v·cosα(v为瞬时速度时为瞬时功率)。
- 动能定理: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动能变化量,W合 = ΔEk = ½mv₂² - ½mv₁²,适用于直线和曲线运动。
- 机械能守恒: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即E_k + E_p = 常量,例如自由落体运动中,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单摆运动中(不计空气阻力),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
知识关联与解题方法
各模块间存在紧密联系:曲线运动中的向心力可由万有引力或弹力提供,机械能守恒常与圆周运动结合(如过山车最高点最小速度问题),解题时需注意:
- 受力分析:明确物体受力,判断是否满足守恒条件;
- 运动分解: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直线运动;
- 能量转化:优先考虑机械能守恒或动能定理,简化计算。
常见公式总结
物理量 | 公式 | 适用场景 |
---|---|---|
平抛运动位移 | x = v₀t, y = ½gt² | 水平抛体运动 |
向心力 | F_n = mω²r = mv²/r | 匀速圆周运动 |
万有引力 | F = G(m₁m₂)/r² | 质点或均匀球体间作用 |
机械能守恒 | ½mv₁² + mgh₁ = ½mv₂² + mgh₂ | 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时 |
FAQs
Q1: 平抛运动中,时间由什么决定?
A1: 平抛运动的时间由竖直分运动决定,由下落高度h决定,t = √(2h/g),与初速度v₀无关,例如从同一高度抛出的物体,无论初速度大小,落地时间相同。
Q2: 为什么卫星在越高轨道上运行速度越小?
A2: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mM/r²) = mv²/r,解得v = √(GM/r),轨道半径r越大,卫星运行速度v越小,但需注意,卫星发射到高轨道需克服更多引力做功,总能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