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这是由其认知发展阶段决定的,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不同于抽象逻辑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情境性的显著特征,在学前阶段(通常指3-6岁),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因此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生动的形象和直接的经验来认识世界,这种思维模式既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他们探索和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在学前儿童的各种认知活动中都有体现,在语言理解方面,儿童对故事内容的把握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情节和角色形象,而非抽象的主题思想,当成人讲述“小红帽”的故事时,儿童更容易记住小红帽的红色帽子、大灰狼的狡猾形象以及森林里的具体场景,而不是“不要轻信陌生人”这类抽象的道德训诫,在数学学习中,儿童最初理解数量概念时,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如数苹果、积木或手指,而不是直接理解数字符号“3”或“5”的抽象含义,如果让儿童从一堆玩具中拿出“3个”小狗,他们可能能够完成任务,但如果直接问“3是什么”,他们往往难以回答,这表明他们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
具体形象思维还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感知和经验,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主要来自于直接的感官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接触,儿童可能知道“狗”会汪汪叫、有尾巴、会跑,因为他们见过真实的狗或玩过狗的玩具,但如果给他们看一张狗的简笔画,他们可能难以辨认,因为简笔画缺乏狗的具体形象特征,同样,在分类活动中,儿童倾向于将事物按照外在的、具体的特征进行分组,比如将苹果和香蕉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水果),而不是按照“可以吃”“会生长”等抽象标准分类,这种基于具体特征的分类方式,反映了儿童思维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具体形象思维还伴随着强烈的情境性和情绪色彩,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与特定的情境和情绪体验紧密相连,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影响,在游戏中,儿童可能会根据玩具的具体形象来赋予其角色和情节,比如把一块积木当作“饼干”,把一个布娃娃当作“宝宝”,并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进行思考和互动,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游戏情境,儿童可能难以继续相关的思维活动,同样,情绪也会影响儿童的思维,他们在高兴或恐惧时,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会有所不同,比如害怕黑暗的儿童可能会把影子想象成“怪物”,这是由于情绪体验具体形象地投射到了对事物的认知中。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具体形象思维会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在学前期,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儿童在思维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早期经验密切相关,经常接触绘本、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或与成人进行丰富语言交流的儿童,其具体形象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性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人需要尊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通过提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和丰富的感性经验,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表现,可以通过以下表格进行概括:
思维特点 | 具体表现 | 举例说明 |
---|---|---|
直观性 | 依赖具体事物和直接感知进行思维,难以脱离实物理解抽象概念 | 儿数数时需要掰手指或数实物,不能直接理解数字符号的抽象含义 |
形象性 | 以具体表象为思维材料,思维内容与具体形象紧密联系 | 儿童通过“妈妈做饭”“爸爸上班”等具体形象来理解“家庭”的概念 |
情境性 | 思维活动受具体情境和情绪体验影响,脱离情境难以持续 | 在“过家家”游戏中,儿童能根据玩具角色进行互动,但脱离游戏情境后难以延续相关思维 |
经验性 | 基于直接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经验的丰富性影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 儿童对“医生”的理解可能来自自己看病的经历,表现为对听诊器、针筒等具体工具的关注 |
概括性初步发展 | 能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单概括,但概括的内涵和外延不精确,依赖外在特征 | 儿童将“会飞的动物”都称为“鸟”,忽略鸟类的其他本质特征(如羽毛、卵生等) |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活动,在语言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实物和情境表演来帮助儿童理解故事内容;在科学教育中,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让儿童通过观察、触摸、实验等方式直接感知事物的特性;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儿童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解数量、形状等概念,成人还应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引导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问答FAQs:
-
问: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教育活动?
答:根据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教育活动应注重直观性和操作性,在科学活动“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中,教师可以通过冰块(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的具体实物或实验演示,让儿童直接观察和感知水的不同形态;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利用绘本、手偶和情景表演,帮助儿童理解故事角色的情感和情节发展;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分类游戏(如按颜色、形状给积木分类)让儿童在具体操作中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活动设计应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熟悉的场景和事物,激发其思维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
问:具体形象思维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何影响?
答:具体形象思维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它促进了儿童对具体词汇和情境性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儿童更容易掌握与具体事物、动作和形象相关的词汇(如“苹果”“跑”“大灰狼”),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表达需求和想法,儿童可能会说“我要吃红色的苹果”,而不是抽象地表达“我需要水果”,具体形象思维也可能限制儿童对抽象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的理解,儿童难以理解“勇敢”“友谊”等抽象概念,以及在句子中表达因果、假设等逻辑关系,成人在与儿童交流时,应多使用具体、形象的语言,配合肢体动作和实物演示,同时逐步引导儿童理解和使用抽象词汇,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