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核心动力,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突破思维定势、探索真理、引领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哲学基础与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其核心在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创新的本质——不是空想式的思辨,而是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能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人类通过感性认识获取材料,经过理性思考形成理论,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践考察,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则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社会历史维度,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不断演进,创新思维必须植根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强调:“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跨越,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实现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
-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始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主张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中产生的,反过来又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
批判性: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鲜明品格,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实现了对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超越;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其内在矛盾和历史暂时性,这种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又保留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从传统社会主义将其视为“资本主义专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双重批判,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
-
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关注时代变化,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又吸收了中国“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化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以实现人民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立场决定了创新思维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回应人民关切,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始终充满人民温度。
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时代价值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对于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生态危机、贫富分化等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创新思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是破解发展难题、开创美好未来的关键,在共同富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超越了“先富论”和“平均主义”的二元对立,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既强调效率又注重公平,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实践路径
实践路径 | |
---|---|
坚持问题导向 | 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在实践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
深化理论融合 |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西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深度融合。 |
鼓励群众首创 | 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从群众经验中提炼理论智慧。 |
强化制度保障 |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制度支撑。 |
相关问答FAQs
问: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与西方创新理论有何本质区别?
答: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与西方创新理论存在根本区别,西方创新理论多局限于技术层面或经济领域,强调个体或企业的创新行为,其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或机械唯物论,往往忽视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创新的社会历史性和实践性,认为创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西方创新理论关注“如何创新”,而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更关注“为谁创新”“创新的方向是什么”,从而确保创新成果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如何在新时代培养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
答:在新时代培养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深化理论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投身实践锻炼,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三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四是树立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发展共同问题,在比较借鉴中拓展创新思路;五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既要敢于突破常规,又要防止主观臆断,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通过这些途径,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内化为思维习惯,外化为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