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与质变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一知识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阐明了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理解事物发展过程的重要理论工具,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只是事物在原有性质范围内的延续和积累,水的温度逐渐升高,从0℃到10℃再到50℃,虽然温度在变化,但水仍然保持液态,这就是量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发展的必要准备,它为质变的发生积累着条件和能量,没有一定程度的量变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结构的调整等,但无论哪种形式,量变都不突破事物原有的度,即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度的范围时,就会引发质变,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液态水会沸腾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中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液态变为气态,这就是质变,质变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转折,它打破了事物原有的稳定状态,使事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质变的形式也有多种,可以是爆发式的飞跃,也可以是非爆发式的渐进式转变,但无论哪种形式,质变都标志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飞跃。
量变与质变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而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逐步提高(量变)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质变),质变巩固和深化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质变不是发展的终结,而是新的量变的开始,新制度的确立(质变)会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量变)创造条件,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又包含着新的量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的逐渐变异(量变)会导致新物种的出现(质变),而在新物种形成后,又会继续发生渐进的变异。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表格进行对比:
特征 | 量变 | 质变 |
---|---|---|
定义 | 事物数量和程度的渐进变化,不改变根本性质 |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飞跃式的转变 |
形式 | 数量增减、场所变更、结构调整等 | 爆发式飞跃或非爆发式渐进转变 |
与度的关系 | 不突破度的范围 | 突破度的范围,引起质态的飞跃 |
在发展中的作用 | 为质变积累条件和能量 |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标志发展的阶段性飞跃 |
例子 | 水温从0℃升至99℃ | 水温达到100℃时沸腾变成水蒸气 |
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普遍存在,在自然界中,例如岩石的风化、山脉的形成等都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的质变;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在思维领域,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会带来认知能力的质的飞跃,这一规律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知识的积累(量变),才能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质变);在改革过程中,只有通过逐步的试点和推广(量变),才能最终实现制度的创新(质变)。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量变的重要性,急于求成,试图跳过量变阶段直接实现质变,这种做法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难以取得成功,相反,也有人只满足于量变的积累,不敢或不愿推动质变的实现,导致事物停滞不前,正确理解和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于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理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量变、质变的关系?
解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体现了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的哲学思想,跬步的积累(量变)是实现千里之远(质变)的基础,这句话强调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微小的、渐进的变化是重大飞跃的前提,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通过持续的量变积累,才能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如果忽视日常的“跬步”,急于追求“千里”的目标,往往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积累而失败。
问题2:为什么说“度”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答:“度”是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它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临界点,在量变过程中,事物的发展始终保持在度的范围内,不会改变根本性质;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度的界限时,就会引发质变,水的冰点(0℃)和沸点(100℃)就是液态水保持其性质的度,如果温度低于0℃或高于100℃,水就会从液态变为固态或气态,这就是质变,把握“度”对于推动事物向有利方向发展或避免事物向不利方向转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