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脊髓思维导图是什么?如何绘制脊髓功能思维导图?

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大脑与外周神经的“通信枢纽”,负责传导神经冲动、控制躯体运动和调节内脏功能,以下从结构、功能、损伤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系统梳理脊髓的核心知识体系。

脊髓思维导图是什么?如何绘制脊髓功能思维导图?-图1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约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末端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脊髓表面有六条纵行的沟裂:前正中裂(深)和后正中沟,以及左右对称的前外侧沟(含脊神经前根)和后外侧沟(含脊神经后根),脊髓两侧发出31对脊神经,共分为31个节段: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节,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存在差异:上颈段(C1-C4)与同序数椎骨平齐,下颈段(C5-C8)和上胸段(T1-T4)与上一节椎骨对应,中胸段(T5-T8)与上两节椎骨对应,下胸段(T9-T12)与上三节椎骨对应,腰段、骶段和尾段则平对第10-12胸椎和第1腰椎。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组成,二者呈“H”形分布。

(一)灰质

灰质位于中央,呈蝴蝶形,含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仅胸段和上腰段存在)。

  • 前角:含运动神经元,分α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引发随意运动)和γ神经元(调节肌梭敏感性),前角损伤导致同侧肢体软瘫(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肌萎缩)。
  • 后角:含感觉神经元,接受后根传入的浅(痛温觉、粗略触觉)和深(位置觉、震动觉)感觉信息,后角受损导致同侧相应节段感觉障碍。
  • 侧角:含内脏运动神经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调节心血管、消化等内脏活动;骶段(S2-S4)相当于“侧角”,含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控制膀胱、直肠等功能。

(二)白质

白质位于灰质周围,由纵行的神经纤维束组成,分为前索、外侧索和后索,负责传导不同功能的信息。

  • 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
    • 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传导同侧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薄束传导下肢信息,楔束传导胸上部以上肢体信息,若薄束、楔束损伤(如脊髓痨),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性共济失调。
    • 脊髓丘脑束:位于外侧索和前索,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粗略触觉,若脊髓丘脑束受损,出现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节段的感觉障碍。
  • 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
    • 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经内囊、脑干下行至脊髓,大部分纤维(约80%)在锥体交叉处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精细运动);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运动),若皮质脊髓束受损,出现对肢体的硬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 其他下行束:如红核脊髓束(调节肌张力,参与姿势维持)、前庭脊髓束(调节平衡)等。

脊髓的功能

脊髓的功能包括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是机体实现快速反应和内外环境协调的关键。

(一)反射功能

脊髓是低级反射中枢,可独立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

  • 牵张反射:肌肉受牵拉时通过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实现的快速收缩,如膝跳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牵张反射维持肌张力,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刺激腹壁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提睾反射(刺激大腿内侧皮肤引起睾丸上提),反射中枢在相应脊髓节段。
  • 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划足底拇趾背屈,正常成人阴性),锥体束受损时出现,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二)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信息传导的“中转站”:

  • 感觉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浅、深感觉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经上行束上传至丘脑和大脑皮层。
  • 运动传导:大脑皮层的运动指令经下行束下传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通过脊神经前根支配效应器。

脊髓损伤的临床意义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常见损伤类型及表现

损伤类型 临床表现
颈髓损伤(C4以上) 四肢瘫痪(四肢瘫),膈肌麻痹(C3-C5支配膈神经),需呼吸机辅助呼吸。
颈膨大损伤(C5-T1) 上肢瘫(三角肌、肱二头肌无力)和下肢瘫,伴上肢反射消失、下肢反射亢进。
胸髓损伤 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截瘫),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障碍,平面反射消失。
腰骶髓损伤 下肢弛缓性瘫,伴大小便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马尾神经损伤)。

(二)并发症

脊髓损伤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压疮(长期受压部位皮肤坏死)、尿路感染(膀胱功能障碍导致尿潴留)、深静脉血栓(下肢血流缓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失用性)等,需综合管理。

脊髓相关疾病的诊疗进展

脊髓疾病包括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 诊断技术:MRI是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脊髓形态、信号变化及压迫原因;肌电图(EMG)可评估神经肌肉功能;诱发电位(SEP、MEP)可检测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完整性。
  • 治疗策略:急性期以激素冲击(减轻水肿)、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手术解除压迫(如椎间盘突出、肿瘤)为主;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可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关问答FAQs

问1:为什么脊髓损伤后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答:脊髓是感觉和运动传导的必经通路,感觉信息需通过脊髓后根传入,经上行束上传至大脑;运动指令需经下行束下传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通过前根支配肌肉,脊髓损伤后,传导通路中断,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脊髓本身是反射中枢,损伤后牵张反射、浅反射等也会异常,如前角损伤导致软瘫,锥体束损伤导致硬瘫。

问2:如何通过反射检查初步判断脊髓损伤的部位?
答:反射检查可辅助定位脊髓损伤平面:

  • 腱反射:某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相应脊髓节段受损(如膝跳反射减弱提示L2-L4损伤,跟腱反射减弱提示S1-S2损伤);
  • 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颈髓、胸髓损伤);
  • 浅反射:腹壁反射消失提示相应脊髓节段损伤(如T7-T8节段损伤导致中腹壁反射消失)。
    结合感觉平面(如乳头平面对应T4,肚脐平面对应T10)和运动平面(如三角肌无力提示C5损伤),可综合判断脊髓损伤部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