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马理论和思政教育哪个好?二者在当代教育中如何协同?

马理论与思政教育哪个好,这个问题需要从学科性质、功能定位、实践路径等多个维度进行辩证分析,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马理论是思政教育的“根”与“魂”,思政教育是马理论的“传”与“播”,二者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同发力,但各有侧重和特色。

马理论和思政教育哪个好?二者在当代教育中如何协同?-图1

学科定位与核心内容的差异

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学科,核心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其内容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具有鲜明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学术性,马理论的研究更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的学理阐释,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研究型人才,为思政教育提供学理支撑和思想引领。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方式,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更侧重于“怎么做”“如何用”,将马理论的基本原理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认同、政治信念和行为习惯,具体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效果的落地。

功能侧重与实践路径的不同

马理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马理论通过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学科建设等路径,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马理论的培养方向主要是理论研究者、高校教师、政策研究者等,其成果多以学术论文、专著、理论报告等形式呈现,属于“上游”的理论供给环节。

思政教育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价值塑造和行为引导上,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思政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育人等多种渠道,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自觉,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高校的“思政课必修课”、课程思政建设等,都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形式,思政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其成效体现在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提升上,属于“下游”的教育实践环节。

二者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性

尽管马理论与思政教育存在差异,但二者在根本目标、价值内核和实践基础上高度统一,从根本目标看,二者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价值内核看,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实践基础看,马理论为思政教育提供“源头活水”,没有扎实的马理论功底,思政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思政教育为马理论提供“实践土壤”,没有广泛的教育实践,马理论就难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马理论与思政教育呈现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关系,马理论的创新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政教育提供新内容、新方法;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又为马理论研究提供新课题、新素材,推动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大思政课”建设强调“开门办思政”,将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相结合,这一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源于马理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为马理论中“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提供了现实佐证。

辩证看待“哪个更好”的实践启示

讨论“马理论和思政教育哪个好”,本质上是对二者关系的误读,正确的态度不是比较优劣,而是明确二者在育人链条中的不同角色:马理论是“思想库”,为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武装;思政教育是“播种机”,将马理论的种子播撒到教育对象心中,对于教育者而言,既要懂马理论,又要会做思政教育,实现“学者型”与“实践型”的统一;对于教育体系而言,既要加强马理论研究,又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推动“理论供给”与“实践需求”的精准对接。

从国家战略需求看,马理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只有将马理论的“深度”与思政教育的“广度”结合起来,才能筑牢思想防线,凝聚奋进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既要开设马理论专业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让所有学生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在社会教育中,既要通过理论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也要通过思政教育让理论走进群众、深入人心。

相关问答FAQs

Q1:马理论和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具体区别?
A1:马理论人才培养侧重学术能力和理论素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的专业人才,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前沿、方法论等为主,毕业生多进入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从事理论工作,思政教育人才培养侧重教育实践能力和价值引导能力,目标是培养能够承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教育等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课程设置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为主,毕业生多进入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从事教育管理和育人工作,简言之,马理论培养“理论家”,思政教育培养“教育家”。

Q2:普通人学习马理论和思政教育,哪个对日常生活更有帮助?
A2:二者对日常生活都有重要帮助,但作用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学习马理论能够帮助普通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辨能力和政治素养,例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学习思政教育则更侧重于将理论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例如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个人修养,通过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必严格区分二者,可以将马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将思政教育作为“行动指南”,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认知,在教育实践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