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旅游管理属于哪个一级学科?就业方向有哪些?

旅游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在我国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是最高层次的学术分类,共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的学科群,而二级学科则是一级学科下的更细分专业方向,管理学作为一门门类,其下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物流管理与工程、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等多个一级学科,旅游管理于2011年从原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后于2021年学科目录调整中,重新被纳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作为其二级学科,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下进行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属于哪个一级学科?就业方向有哪些?-图1

从学科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作为独立学科领域的形成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中叶,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业逐渐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旅游管理学科的建立,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主要依托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在部分高校的地理系、经济系或管理系中开设相关专业方向,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被正式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涵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2011年,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被提升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二级学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2021年,在新版学科目录中,旅游管理再次调整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调整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也突出了旅游管理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旅游企业管理聚焦旅行社、酒店景区、在线旅游平台等企业的运营管理,研究其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问题;旅游目的地管理则关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社区参与、旅游影响评估等宏观议题;旅游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研究则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理论,分析旅游市场需求、游客决策过程及品牌策略等,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分析、文旅融合等新兴研究方向也成为旅游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其工商管理学科背景,本科阶段核心课程通常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等基础管理课程,以及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研究生阶段则进一步细分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更注重理论深度和研究方法,如旅游研究方法、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可持续旅游、服务管理等,并要求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或行业实践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普遍与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课程实践、行业调研、毕业实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旅游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管理、规划、咨询、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需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例如智慧旅游领域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的管理人才,文旅融合领域需要具备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促使高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从学科交叉特点来看,旅游管理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属性,它不仅依托工商管理的理论框架,还融合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经济学的产业研究、社会学的文化分析、心理学的行为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种交叉性既是旅游管理学科的优势,也对其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时,需要综合运用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地理学中的承载力理论、生态学中的环境科学知识;在开发智慧旅游产品时,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设计等多学科知识,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形成更具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方案。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旅游管理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大众旅游、个性化旅游、度假旅游、文旅融合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冠疫情对全球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促使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学科需要加强以下研究方向:一是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包括在线旅游平台运营、大数据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智慧景区建设等;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利益的协调机制;三是旅游消费行为变化,分析后疫情时代游客需求的新特征和消费趋势;四是文旅融合创新,探索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路径和模式,这些研究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管理学门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有数百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部分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旅游企业管理、中山大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云南大学的旅游文化与民族旅游、浙江大学的智慧旅游等,这些高校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问答FAQs:

  1. 问: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
    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领域:一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集团、旅游景区、在线旅游平台(OTA)等,从事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策划等工作;二是政府与事业单位,如文旅局、景区管委会、旅游规划院等,从事行业管理、政策研究、旅游规划等工作;三是相关服务行业,如会展公司、咨询公司、文化传播机构等,从事会展策划、旅游咨询、文化创意等工作;四是教育与科研机构,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如开办民宿、旅游文创产品销售等。

  2. 问: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培养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一是专业基础能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理论知识,以及旅游规划、酒店管理、旅行社运营等专业实践技能;二是沟通协调能力,旅游业是服务型行业,需要与游客、同事、合作伙伴等不同群体进行有效沟通;三是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应对旅游运营中的突发情况(如服务投诉、安全事故等)并提出解决方案;四是创新能力,在旅游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提出新思路;五是外语与跨文化沟通能力,随着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掌握一门外语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需求尤为重要;六是数据分析能力,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市场研究和决策支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