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小班思维训练教案,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幼儿兴趣?

小班思维训练教案的设计需要结合3-4岁幼儿的认知特点,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激发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空间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小班思维训练教案,涵盖活动目标、准备过程、实施步骤及延伸活动,并辅以表格说明关键环节,最后附相关问答。

小班思维训练教案,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幼儿兴趣?-图1

活动名称:小动物的家——思维训练游戏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常见小动物(如兔子、小鸟、小鱼)及其生活习性,能初步匹配动物与生活环境。
  2. 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发展分类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愿意参与思维游戏,体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 动物图片卡片:兔子、小鸟、小鱼各3张,背景图3张(草地、天空、河流)。
    • 操作材料:小动物玩偶(兔子、小鸟、小鱼)、纸盒制作的“小房子”(草地房子、天空房子、河流房子)、不同形状的积木(圆形、方形、三角形,用于搭建“小路”)。
    • 多媒体课件:简动画《小动物找家》,展示动物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 奖励贴纸:小星星贴纸,用于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2.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部分常见小动物,对“家”的概念有初步理解。

活动过程

导入环节:情境激趣,引发思考(5分钟)

教师播放轻快的音乐,手持小动物玩偶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引导幼儿猜测:“小朋友们看,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啦?它会跳跳跳,喜欢吃胡萝卜,是谁呀?”(幼儿回答:兔子)
继续提问:“小鸟会做什么?它的家在哪里呢?”(引导幼儿说出“树上”“天空”)“小鱼呢?”(水里)“原来每种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要帮小动物们找到它们的家,好不好?”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自然引出“动物与生活环境匹配”的主题,为后续思维训练做铺垫。

基础思维训练:观察与匹配(10分钟)

  1. 出示图片卡片,引导观察
    教师展示动物图片和背景图,提问:“图片上有什么小动物?它的家在哪里?”(如:兔子的家在草地,小鸟的家在天上,小鱼的家在河里)。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小鸟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草地上有什么?”(培养观察力)。

  2. 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请幼儿轮流上台,选择一张动物图片,将其粘贴到对应的背景图上,幼儿拿着兔子图片,将其贴到草地图上。
    教师及时反馈:“小兔子找到草地家啦!它可以在草地上跳来跳去,真开心!”(强化正确匹配的概念)。

    关键环节说明(表格)
    | 步骤 | 教师引导语 | 幼儿操作 | 思维训练点 |
    |------|------------|----------|------------|
    | 出示图片 | “看看这是谁?它的家在哪里?” |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名称和特征 | 观察力、语言表达 |
    | 匹配操作 | “请你帮小鸟找到它的家吧!” | 将小鸟图片贴到天空背景图 | 对应关系、分类能力 |
    | 总结反馈 | “小鱼的家在水里,对不对?” | 点头或确认,巩固认知 | 逻辑推理、记忆 |

进阶思维训练:空间感知与分类(15分钟)

  1. 游戏“给小动物铺小路”
    教师出示小动物玩偶和“小房子”(纸盒),说明:“小动物的家有点远,我们需要帮它们铺一条小路,小兔子喜欢走直直的路,小鸟喜欢弯弯的路,小鱼喜欢波浪形的路。”
    提供不同形状的积木(方形代表直路、半圆形代表弯路、波浪形积木代表波浪路),请幼儿根据动物特点选择积木搭建“小路”,为兔子铺方形积木小路,连接草地和“房子”。

  2. 游戏“整理小动物的食物”
    教师混合摆放胡萝卜(兔子)、虫子(小鸟)、水草(小鱼)的图片,请幼儿根据动物习性进行分类:“小兔子喜欢吃什么?我们把胡萝卜送给它吧!”
    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说:“兔子吃胡萝卜,小鸟吃虫子,小鱼吃水草。”(强化“习性-食物”的逻辑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铺小路”游戏发展空间感知能力(形状、路径选择),通过“整理食物”游戏巩固分类能力,培养“事物关联性”的思维。

综合思维训练:问题解决与合作(10分钟)

  1. 情景问题:“小动物的家被风吹乱了”
    教师故意将“小房子”打乱顺序,并说:“哎呀,大风把小动物的家吹乱了!谁来帮它们重新找到家?”
    请幼儿分组合作,讨论并操作:每组2-3名幼儿,共同将小动物玩偶送回对应的“房子”,并说明理由:“小鸟的家在天上,所以我们要把它放进天空房子。”

  2. 分享与总结
    每组派代表分享操作结果,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XX动物的家在XX,因为XX。”(如:“小鱼的家在河里,因为它喜欢在水里游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问题解决环节提升幼儿的逻辑表达和推理能力。

结束环节:游戏巩固与情感升华(5分钟)

  1. 集体游戏“模仿小动物”
    教师说:“我们来学小动物回家吧!听到‘小兔子’,就做跳跳跳的动作回到座位;听到‘小鸟’,就张开翅膀飞回座位;听到‘小鱼’,就游游游回座位。”
    通过动作模仿,强化对动物特征的记忆,同时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2. 奖励与延伸
    为积极参与的幼儿发放小星星贴纸,鼓励道:“今天小朋友们帮小动物找到了家,还学会了思考和分类,真棒!”
    延伸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明天来和大家分享。”

活动反思

  1. 优点:游戏化设计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操作材料直观形象,能有效吸引幼儿参与;环节层层递进,从基础匹配到综合解决问题,逐步提升思维难度。
  2. 改进方向:部分幼儿在分类环节可能出现混淆,可增加实物操作(如玩具胡萝卜、虫子),或通过儿歌强化记忆(如“兔子兔子跳跳跳,吃胡萝卜,住草地”)。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小班幼儿思维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判断活动是否有效?
解答:小班(3-4岁)幼儿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核心包括观察力(发现细节)、分类能力(按特征 grouping)、对应关系(匹配)和简单推理(因果关联),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可观察幼儿的参与度(是否主动操作、表达)、反应速度(能否快速匹配或分类)以及语言表达(能否说出“为什么”,如“小鸟的家在树上,因为它会飞”),若幼儿能通过游戏完成任务并乐于分享,则说明活动有效。

问题2:如何在家庭中延续小班思维训练?
解答:家庭中可通过生活化游戏延续思维训练,

  • 分类游戏:让幼儿帮忙整理玩具,将积木按形状(圆形、方形)分类,或袜子按颜色分类;
  • 观察游戏: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植物,“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形状?”;
  • 推理游戏:通过绘本提问,“小兔子为什么喜欢吃胡萝卜?”(联系生活经验),或“如果下雨,小鸟会去哪里?”(推理天气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关键是以游戏为载体,避免“说教”,让幼儿在玩中思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