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数学趣味拼搭课寓教于乐,激发思维,操作性强,有效提升幼儿空间感知与逻辑能力
活动整体概况
该课程以“立体图形的认知与组合”为核心内容,通过情境化任务驱动幼儿运用积木、磁力片等低结构材料进行创意建构,教师预设目标包括:①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征;②尝试用不同形状拼接出稳定结构;③在合作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活动时长40分钟,分为导入激趣(5min)、自主探索(15min)、小组挑战(12min)、分享归纳(8min)四个阶段。
亮点分析
维度 | 具体表现 | 教育价值 |
---|---|---|
情境创设 | 以“帮小动物盖房子”为主线,设置森林背景板与角色卡片 | 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激发情感共鸣;符合大班幼儿象征性游戏向规则游戏过渡的特点 |
材料投放 | 提供多规格木质积木(带凹槽接口)、透明亚克力支架、可拆卸连接件 | 支持多样化操作策略:如垂直堆叠测试重力平衡、水平延展探索对称规律 |
分层指导 | 根据幼儿能力差异给予差异化支架: ✔️基础组:参照图纸完成指定模型 ✔️进阶组:自定主题自由创作 ✔️挑战组:增加斜坡稳定性实验 |
实现最近发展区的个性化支持,兼顾全体与个体需求 |
语言引导 | 教师频繁使用开放式提问:“你觉得这块三角板放哪里会更牢固?”“如果换成圆形底座会发生什么?” | 促进高阶思维发展(预测→验证→调整),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
记录方式 | 采用图文并茂的观察表记录建构过程,鼓励用数字标注所用材料数量 | 渗透数学量化思维,建立“形状-功能-数量”的关联认知 |
教学实施细节拆解
-
导入环节的创新策略
动态多媒体展示经典建筑中的几何元素(如埃菲尔铁塔的三角形框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兴趣;随后出示残缺的“神秘宝箱”,需通过配对正确形状才能开启,自然引出核心任务,这种双重刺激有效激活了前经验,据观察92%的幼儿能主动说出至少两种立体图形名称。
-
探索阶段的教师角色转型
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观察者与支持者:手持平板电脑实时拍摄各组建构实况,捕捉典型行为案例(如反复倒塌后的坚持尝试、同伴间的分工协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发现某组因过度追求高度导致结构失衡时,教师未直接干预,而是引导其对比旁边成功作品的差异,这种“等待式介入”策略充分尊重了试错学习的宝贵性。 -
分享环节的认知升华
采用“三层次汇报法”:①描述作品外观特征→②解释设计原理→③反思改进方向,例如有幼儿提出:“原本想搭城堡尖顶但总倒,后来发现下面要像桌子腿那样分开才稳。”这恰好对应力学中的重心分布原理,教师即时提炼关键词“支撑面越大越稳固”,将感性经验转化为科学概念。
优化建议
现存问题 | 改进方案 | 预期效果 |
---|---|---|
个别幼儿专注力分散于装饰细节 | 增设计时沙漏作为流程提示工具,每个子任务设定明确时间节点(如8分钟内完成主体搭建) | 强化时间管理意识,避免非核心要素干扰主要目标 |
部分男孩主导操作忽视合作 | 引入角色扮演机制:轮流担任工程师/质检员/设计师等岗位,强制要求每人贡献至少一个关键部件 | 促进社会性发展,培养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
评价体系偏重结果呈现 | 增加过程性评价指标:如创意加分项(独特造型)、协作星章(有效沟通)、坚韧勋章(多次失败仍继续尝试) | 全面反映幼儿多维成长,弱化单一标准化评判 |
幼儿学习轨迹追踪
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显著进步:
✅ 认知层面:87%的幼儿能准确区分三种基本立体图形(前测仅53%),并能说出至少两个实用特征(如圆柱体易滚动适合做轮子);
✅ 技能层面:成功搭建复合结构的比例从初期的31%提升至68%,其中包含跨形状组合的作品占比达45%;
✅ 态度层面:“我愿意再试一次”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平均提高2.3分(满分5分)。
延伸拓展方向
- 跨领域整合:结合美术领域的透视绘画,让幼儿预测不同角度看到的建筑物视图;融入科学区的光影实验,观察影子随光源变化的形状改变。
- 家园共育:发放“家庭建筑任务卡”,鼓励利用废旧纸箱制作大型立体模型,并在班级群分享建造故事。
- 信息技术赋能:使用Scratch Jr编程软件模拟虚拟搭建场景,体验数字化设计的乐趣。
FAQs
Q1:如何判断大班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立体图形的空间关系?
A:可通过三个层面的观察:①能否闭眼触摸盲盒中的几何体并准确命名;②在遮挡部分的情况下补全完整轮廓图;③自主设计包含隐藏视角的作品(如背后有支撑柱却不可见的前厅),这些行为表明其已建立心理表象而非机械记忆。
Q2:遇到完全拒绝参与拼搭的幼儿该怎么办?
A:先接纳情绪不强迫,提供替代性低门槛任务(如负责整理归类材料、担任安全检查员);逐步引导其观察同伴互动模式,用“你愿意帮我递那个红色方块吗?”等方式建立微小联结;最终通过小组成就感带动融入,切忌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