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思维导图 (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中心主题: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秦朝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 大一统的开端与速亡
-
统一进程
- 背景:
- 春秋战国:长期分裂与争霸,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基础。
- 秦的崛起: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远交近攻策略。
- 关键人物与事件:
- 秦王嬴政:即位后,发动大规模兼并战争。
- 灭六国顺序:韩(前230)、赵(前228)、魏(前225)、楚(前223)、燕(前222)、齐(前221)。
- 结果: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朝。
- 背景:
-
巩固统一的措施
-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确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及奉常、郎中令等)。
- 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免。
- 经济上:统一经济
-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 统一度量衡:统一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
-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加强交通控制。
- 文化上:统一思想与文化
- 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广更简便的隶书。
-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摧残文化,导致先秦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 军事上:开拓疆土
- 北击匈奴:派蒙恬率军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连接秦、赵、燕旧长城)。
- 南征百越:征服两广、福建地区,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 开拓西南: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秦朝的灭亡
- 原因:
-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陵、长城等)。
- 严刑峻法:法律严苛,社会矛盾尖锐。
- 二世无能:秦二世胡亥昏庸,赵高专权。
- 过程:
-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点燃反秦烽火,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各地响应:项梁、项羽(叔侄),刘邦等起兵。
-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歼灭秦军主力。
- 刘邦入关: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 原因:
西汉 (公元前202年 - 公元8年) —— 从休养生息到鼎盛
-
汉朝的建立与初期政策
-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 - 公元前202年):刘邦 vs. 项羽,刘邦最终获胜。
- 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 休养生息政策:
- 原因: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
- 措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 影响:恢复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鼎盛时期)
- 背景:汉初“文景之治”积累了雄厚国力。
-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 推恩令:主父偃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使其封地越分越小。
- 设立“中朝”(内朝):削弱丞相(外朝)权力,皇帝直接控制决策。
- 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 经济上:垄断国家经济命脉
- 盐铁官营: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家。
- 统一铸币权:发行五铢钱。
- 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 思想上: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
- 设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 军事上:开疆拓土
- 北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反击,夺取河西走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 张骞通西域: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 西南夷: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 朝鲜半岛:设立汉四郡。
-
西汉的衰落与灭亡
- 原因:
-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 阶级矛盾激化: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 外戚与宦官专权:皇权旁落,政治腐败。
-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 过程:
- 王莽篡汉: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公元8年 - 公元23年),西汉灭亡。
- 绿林、赤眉起义:推翻新朝,但社会陷入更大混乱。
- 原因:
东汉 (公元25年 - 公元220年) —— 豪强割据与王朝终结
-
东汉的建立
- 光武帝刘秀:汉室后裔,在农民起义基础上,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 光武中兴:
- 措施:释放奴婢、裁并官吏、减轻赋税、提倡节俭。
- 结果: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
东汉的强盛
- 明章之治: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稳定。
- 科技文化: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世界文明有巨大贡献。
- 对外关系: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进一步拓展了丝绸之路。
-
东汉的衰落与灭亡
- 原因:
-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 外戚与宦官专权: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 土地兼并问题:与西汉后期一样,日益严重。
- 党锢之祸:宦官集团打击士大夫集团,加速了政治腐败。
- 过程:
- 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 军阀割据:镇压起义过程中,地方军阀(如曹操、刘备、孙权、袁绍等)拥兵自重。
- 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正式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 原因: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
思想与学术
- 秦朝:法家思想为主,焚书坑儒。
- 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科技成就
-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 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天文学:张衡发明地动仪,世界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
- 数学:《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
社会生活
-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大动脉,促进了中外交流。
- 民族关系:中原与周边民族(匈奴、西域、百越等)的战争、和亲、交流与融合。
- 城市与经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繁荣,手工业(如丝织业)发达,商业活动活跃。
历史影响与地位
- 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的基本框架,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沿用。
- 文化基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 民族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 世界影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造纸术、文化等传向世界,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