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通常指3至6、7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充满了独特的逻辑和想象。

学前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这个阶段的思维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具体形象性
这是学前儿童思维最核心、最显著的特点。
- 表现:儿童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来进行思考,他们的思维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
- 举例:
- 你问一个3岁的孩子:“什么是狗?”他可能会回答:“汪汪叫的,会啃骨头,邻居家那只。”他无法说出“哺乳动物”这样的抽象定义。
- 教孩子“5”,给他看5个苹果、5个积木,他能理解,但直接在纸上写一个数字“5”,他可能无法将其与数量联系起来。
- 教育启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必须“看得见、摸得着”,多使用实物、图片、模型和直观的教具,少讲抽象的道理。
自我中心性
这里的“自我中心”不是指自私,而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想法和感受。
- 表现:儿童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样,看到的世界也一样,他们无法进行“视角采择”(Perspective-taking)。
- 举例:
- 三山实验:皮亚杰的经典实验,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摆放一个有“三座山”模型的沙盘,然后让他看一个玩偶的视角,孩子会坚持认为,玩偶看到的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 你藏了一个玩具,你以为孩子知道藏在哪里,但孩子以为你也和他一样不知道,他无法区分“我所知道的”和“你所知道的”。
- 教育启示:需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帮助他们走出自我中心。
不可逆性
指儿童只能思考一个方向的过程,无法在头脑中逆转这个过程的顺序。
- 表现:他们理解了A变成B,但无法理解B也可以变回A,这在数量、空间和时间概念上尤为明显。
- 举例:
- 数量守恒实验:给两个同样数量的杯子装上等量的水,孩子会认为一样多,将其中一杯水倒入一个又高又细的杯子里,孩子会立刻认为,高杯子里的水比矮杯子里的多,因为他只看到了“高度”这个变化,无法在头脑中逆转这个过程,理解水的总量没有变。
- 教育启示:在进行分类、排序、比较等活动时,要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让他们亲手将过程逆转(如把水倒回去),帮助他们建立守恒概念。
刻板性/固定性
指儿童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倾向于用固定的方式看待事物,难以处理变化和例外情况。
- 表现:他们知道“爸爸是男的”,但如果看到一个留长发的爸爸,可能会感到困惑,认为“爸爸不能是男的”。
- 举例:
- 孩子可能认为“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是鸟”,当看到蝙蝠飞时,会把它归类为鸟。
- 故事里说“小红帽不能离开大路”,如果小红帽离开了,孩子会觉得这个故事“不对了”,难以接受情节的转折。
- 教育启示:要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打破他们的刻板印象,告诉孩子“鸟有羽毛会下蛋,但蝙蝠是哺乳动物,它不会下蛋”。
泛灵论
儿童认为所有的事物,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都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
- 表现:他们会和玩具、布娃娃、小椅子、太阳、月亮说话。
- 举例:
-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会去打地板,说“都怪你,把我摔疼了!”
- 天黑了,他会说:“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
- 教育启示:这是孩子想象力和同理心发展的表现,不应被嘲笑或强行纠正,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情感教育和环保教育,我们要爱护小草,因为它会疼”。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表现
除了上述特点,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具体领域也有突出表现:
语言与思维
- 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两者相互促进。
- 表现:儿童通过自言自语(特别是私人语言,Private Speech)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孩子在搭积木时,会小声嘀咕:“这个放这里……不对,应该放那边……” 这种“出声思维”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是思维从外部向内部过渡的重要标志。
想象力的发展
- 特点:学前儿童的想象非常活跃、丰富,但也常常与现实混淆。
- 表现:
- 游戏是想象的主要载体:过家家、角色扮演等游戏,都是儿童将想象付诸实践的过程。
- 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能力不足:孩子可能会坚信自己看到了想象中的怪物,或者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当成真实发生过的。
逻辑思维的萌芽
虽然整体是前运算思维,但在末期(5-6岁),儿童的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为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做准备。
- 分类能力:能根据事物的某一明显特征(如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 排序能力:能根据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差异进行排序。
- 数的概念:开始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加减法(通常是依靠实物操作)。
如何根据学前儿童思维特点进行教育?
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就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
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 多接触、多体验: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郊外,让他们看、听、摸、闻,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这是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
-
鼓励动手操作和游戏:
- “做中学”:积木、拼图、沙水、颜料等都是绝佳的学具,在操作中,孩子能直观地感知事物的属性和关系。
- 游戏是最好的学习:尊重并支持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融入知识、规则和社交技能。
-
引导语言表达,发展内部语言:
- 多提问,多倾听: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你接下来想做什么?”,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 接纳孩子的“私人语言”:不打断,不嘲笑,让他把话说完。
-
打破自我中心和刻板印象:
- 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和孩子一起玩“医生和病人”、“老师和学生”的游戏,让他体验不同角色。
- 提供多样化的范例:介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家庭的结构、不同国家的文化,拓宽孩子的视野。
-
耐心等待,允许犯错:
理解孩子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苛求他们,当孩子犯“可笑”的错误时(比如认为高杯子水多),这正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契机,可以引导他们亲手操作,自己去发现真相。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个充满魔力、独特而宝贵的阶段,它以具体形象为基础,以自我中心为视角,以不可逆、刻板为逻辑,并伴随着泛灵论的想象,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的任务不是去“纠正”他们的“错误”思维,而是理解、尊重并顺应这些思维发展的规律,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安全、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更广阔、更深刻的认知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