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这个命题,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争议的观点,它通常与唯心主义,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紧密相关。

要理解这个命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
命题的字面含义与核心思想
“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德语:Das Denken und das Sein sind identisch),就是指“思维”不仅仅是“存在”的反映或副本,它们在本质上就是同一个东西。
- 传统二元论(如笛卡尔):认为思维(精神、意识)和存在(物质、世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实体,一个是“我思”(cogito),一个是“我在”(res extensa),二者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 “同一”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它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看似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世界),其最根本的实在性、其内在的秩序和结构,本身就是“理性”或“精神”(Geist)的体现或外化。
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
不是物质世界产生意识,而是绝对的、客观的“精神”(或“理性”、“理念”)通过自身的运动(即“思维”),外化、对象化为我们所感知的整个世界(即“存在”),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精神实体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发展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阐释
这个思想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表述和侧重点。
a. 巴鲁赫·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是这一思想的先驱,他认为宇宙中只有一个实体,即“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这个实体是无限的、唯一的、自因的。
- 思维和广延是上帝的两种属性:在他看来,我们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物质世界,即广延),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唯一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Attributes),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或者一个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方面。
- 同一性在于实体层面: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既是思维(观念)的样态,也是广延(物质)的样态,思维和存在在最高层面(实体层面)是同一的,这是“实体同一性”的论证。
b.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黑格尔是这一命题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者,他将“思维和存在同一”发展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 “绝对精神”(Absolute Geist):黑格尔认为,宇宙的终极实在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最初是纯粹的、抽象的“存在”(Being),但它内部包含着矛盾(“无” Nothing),从而驱动它不断运动和演变。
- “逻辑学”是世界的蓝图:这个“绝对精神”在自我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完全摆脱了物质形式的纯粹“思维”或“概念运动”,这个过程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得到了描述,这些逻辑范畴(如“存在”、“本质”、“概念”)不仅是思想的结构,也是世界的内在结构和生成原则。
- “自然哲学”是精神的外化:当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神“外化”为自然界,思维(内在的逻辑结构)就表现为存在(自然界的规律和形态),自然界的规律不是偶然的,而是“绝对精神”在物质形态下的显现。
- “精神哲学”是精神的回归:精神通过人类的出现,特别是在人类意识、历史和艺术、宗教、哲学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完成了从“自在”(an sich,尚未认识自己)到“自为”(für sich,认识自己)的飞跃,在哲学中,精神完全认识到自己就是一切实在的本质。
在黑格尔看来: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句话完美地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我们所经验的“现实世界”(存在),其背后都有“理性”(思维)作为支撑;而“理性”也必然要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身。
如何理解这种“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不是指我的个人思维和外部世界是同一个东西(那显然是唯我论),它指的是:
- 客观性:这里的“思维”不是指主观的个人思想,而是指客观的、普遍的理性、逻辑或精神,它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宇宙原则。
- 能动性:思维不是被动地“符合”存在,而是能动地创造了存在,存在是思维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结果。
- 过程性:这种同一性不是一个静态的事实,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的发展过程,精神通过辩证运动,逐步将自身展现为越来越丰富的存在形态。
对该命题的批判与反思
尽管这个思想体系宏大而深刻,但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
- 唯心主义的“倒置”: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黑格尔,认为他把“现实世界”和“思维过程”的关系头足倒置了,他们认为,是物质世界(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他们主张“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 神秘主义色彩:批评者认为,将整个宇宙归结为一个神秘的“绝对精神”,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思辨色彩,缺乏经验科学的依据。
- 难以证伪:这个理论体系过于宏大和抽象,很难通过经验观察来证实或证伪,更像是一种哲学信仰或世界观,而非科学理论。
- 忽视了人的实践:传统唯心主义(包括黑格尔)虽然强调了思维的能动性,但往往忽视了人类社会实践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实践是连接思维与存在的桥梁。
“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它代表了人类试图弥合主客二元对立、寻求世界统一性根源的终极努力。
- 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它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性或精神,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的自我展现。
- 这个观点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强调了理性和逻辑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并深刻揭示了世界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
- 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唯心主义前提,将思维置于存在之上,被认为颠倒了真实世界的关系,并且其思辨性使其难以被经验证实。
理解这个命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哲学的核心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思维与世界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