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思维的前提还是传统逻辑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思维的前提,就是让思维得以发生、成立和有效运作的那些最基本、最底层的假设、条件和规则,它们是我们思考问题时“默认开启”的背景程序,如果这些前提不成立或被违背,思维本身就会陷入混乱、矛盾或无法进行。

AI时代,思维的前提还是传统逻辑吗?-图1

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思维的前提:


逻辑与形式前提(思维的“语法”)

这是最基础、最形式化的前提,确保我们的思考在结构上是自洽的。

  1. 同一律

    • 一个事物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其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即 A A。
    • 作用:这是保证思维确定性的前提,如果我们不遵守同一律,讨论就会失去焦点,在讨论“自由”时,一会儿指“言论自由”,一会儿又指“财务自由”,那么整个讨论就是无效的。
    • 反面: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2. 矛盾律

    • 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即 A 和 非 A 不能同时成立。
    • 作用:这是保证思维无矛盾性的前提,如果允许“A”和“非A”同时为真,那么任何结论都可以被证明,逻辑大厦就会崩塌,我们不能说“这个杯子是满的”和“这个杯子是空的”同时正确(在同一个标准下)。
    • 反面:自相矛盾。
  3. 排中律

    • 在互相矛盾的命题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即 A 或 非 A,必居其一。
    • 作用:这是保证思维明确性的前提,它排除了“模棱两可”的中间地带,迫使我们在两个对立的选项中做出判断。“这个数字是奇数”和“这个数字不是奇数(即偶数)”,必须有一个为真。
    • 反面:含糊其辞、骑墙。
  4. 充足理由律

    • 任何事物之所以如此,都有其充足的理由,即一个判断被认定为真,必须有充分的根据。
    • 作用:这是保证思维论证性的前提,它要求我们的观点不能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证据、有逻辑链条的支持,我们不能只说“他会成功”,而必须给出“因为他具备A、B、C能力,并且市场有D需求”等理由。
    • 反面:信口开河、无理取闹。

认识论前提(思维的“操作系统”)

这些前提关乎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获取知识。

  1. 世界的可知性

    • 我们假设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理解。
    • 作用:这是所有科学探索和理性思考的基石,如果世界是不可知的,那么思考、学习、研究都将毫无意义,我们默认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推理来逼近真相。
  2. 因果律

    • 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导致一定的结果。
    • 作用:这是我们进行预测、解释和干预世界的基础,我们通过寻找因果关系来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下雨导致地面湿”、“勤奋导致成功”。
  3. 经验的有效性

    • 我们相信通过感官(看、听、闻、尝、触)获得的经验是可靠的,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 作用:这是我们获取大部分具体知识的来源,我们桌子是硬的,因为摸过;火是热的,因为感受过,我们也知道感官可能欺骗我们,所以需要理性来验证和修正。
  4. 理性的权威性

    • 我们相信逻辑和理性是判断真伪、对错的最高标准。
    • 作用:当我们遇到冲突的观点时,我们最终会诉诸于逻辑分析,而不是谁的嗓门大、谁的地位高,这是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存在论与本体论前提(思维的“背景设定”)

这些前提是我们对世界本质的根本假设。

  1. 客观实在性

    • 我们假设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不因我的想法而存在,也不因你的想法而消失。
    • 作用:这保证了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共同的“现实”,而不是每个人头脑中互不相干的幻象,我们才能就“桌子”、“苹果”等事物达成共识。
  2. 稳定性与规律性

    • 我们假设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稳定和可重复的,今天苹果会往下掉,明天苹果也会往下掉。
    • 作用:这是形成科学定律、进行技术发明和日常规划的基石,如果物理定律明天就变,那么一切都将陷入混乱。
  3. 主客体分离

    • 我们假设“观察者”(我)和“被观察者”(世界)是两个可以区分开的实体。
    • 作用:这是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我们才能站在“局外”去研究一个“对象”,而不是完全沉浸在体验中无法自拔,现代哲学(如现象学)对这一点提出了挑战,但在日常思维中,这是一个默认前提。

语言与沟通前提(思维的“载体”)

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本身也有一系列前提。

  1. 符号的约定性

    • 我们假设词语、符号等与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是一种社会约定的关系,而不是天然必然的联系。
    • 作用:这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能听懂“苹果”这个词,是因为我们都约定它指代那种圆形、通常为红色或绿色的水果。
  2. 意义的可传达性

    • 我们假设一个思考者的思想,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传达给另一个思考者。
    • 作用:这是知识传承、社会协作的基础,我们相信“合作”、“爱”、“正义”这些复杂概念可以被他人理解。

思维的前提,就像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底层代码,我们平时在使用电脑(思考)时,不会去想操作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但它是一切应用软件(具体思考)能够运行的基础。

同样,我们在进行日常思考、辩论、决策时,通常也不会去审视这些前提,但它们是我们能够清晰、有条理、有逻辑地思考的隐形保障

理解这些前提的意义在于:

  • 提升思维的清晰度:当思考卡壳或陷入混乱时,可以反思是否违背了某个前提(如是否偷换了概念)。
  •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够识别他人论证中的逻辑谬误,看穿其论证背后隐藏的、可能有问题的前提。
  • 保持思想的开放性:认识到这些前提是“默认设定”,而非“绝对真理”,从而能够对不同哲学观点(如怀疑论、唯心主义)保持理解和尊重,并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

思维的前提是思维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地基,是我们理性大厦的基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