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高中地理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必修一 - 自然地理基础
核心思想: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宇宙中的地球
-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天体系统: 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可见宇宙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能量来源: 核聚变(提供光热)
-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剧烈)、太阳风 → 对地球电离层、磁场、气候的影响
-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普通性: 同行星(类地行星)、同轨道(共面、近圆)、同来源(太阳系)
- 特殊性: 存在生命 →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适合大气层存在)、液态水存在
-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
- 能量来源: 核聚变
- 影响因素: 纬度(主要)、天气、海拔
- 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根本能量来源;影响大气运动、水循环;为人类提供能源(太阳能、化石能)
- 太阳辐射
- 3 地球的运动
- 自转
-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 周期: 恒星日(真正周期) vs. 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
- 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 意义: 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为零);对地球形状的塑造
- 公转
- 方向: 自西向东
-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 周期: 恒星年(真正周期) vs. 回归年(四季更替周期)
- 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 黄赤交角: 23°26′(地轴倾角)
- 意义: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周期:1年)
- 影响: 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昼夜长短变化
- 规律: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冬至日相反;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 应用: 极昼极夜现象(出现范围:极圈以内)
-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 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直射点所在纬度最大(90°)。
- 应用: 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楼间距计算、影子长短变化。
- 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 四季: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 五带: 热带(有直射)、温带(既无直射也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
- 昼夜长短变化
- 自转
地球上的大气
-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 能量来源: 根本来源是太阳,直接热源是地面。
- 过程: 太阳辐射 → 地面吸收增温 → 地面辐射 → 大气吸收增温 →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 削弱作用: 吸收(臭氧、水汽)、反射(云层、尘埃)、散射(蓝光)。
- 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 2 大气的运动
- 热力环流: 最简单的形式,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 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
- 影响因素: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 风向: 近地面:斜穿等压线;高空:与等压线平行。
-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 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 六个风带: 信风带(东北/东南)、西风带(西南/西北)、极地东风带(东北/东南)。
- 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表现: 1月(北半球)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7月相反。
- 影响: 形成季风气候(东亚、南亚)和季风环流。
- 3 天气与气候
- 常见天气系统
- 锋面系统: 冷锋(冷气团主动,带来大风、降温、雨雪)、暖锋(暖气团主动,连续性降水)、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 气压系统: 气旋(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如台风)、反气旋(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干燥,如伏旱)。
- 气候
- 气候的形成因素: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记住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典型植被(见下表)。
- 常见天气系统
| 气候带 |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特征 |
|---|---|---|---|
| 热带 | 热带雨林气候 | 赤道附近 | 全年高温多雨 |
| 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雨林南北两侧 |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 |
| 热带季风气候 |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 |
| 热带沙漠气候 |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内陆 | 全年高温少雨 | |
| 亚热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大陆东岸25°-35°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
| 地中海气候 | 大陆西岸30°-40°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
| 温带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西岸40°-60° | 全年温和湿润 |
| 温带季风气候 | 大陆东岸35°-55°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大陆内部 |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少 | |
| 寒带 | 苔原气候 | 北极圈附近 |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 |
| 冰原气候 |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
地球上的水
- 1 水循环
- 类型: 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
- 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 意义: 联系四大圈层;更新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
- 2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 海水温度: 空间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暖流高、寒流低);时间分布(夏季高,冬季低)。
- 海水盐度: 空间分布(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向高低纬递减);影响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
- 海水运动
- 波浪: 风力是主要成因。
- 潮汐: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形成涨落潮。
- 洋流
- 成因: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 模式: 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中高纬度:北逆南顺。
- 影响: 对全球热量平衡;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对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对海洋污染(加快净化,扩大范围)。
地表形态的塑造
-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结果: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 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结果: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三大岩石: 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特征:有层理、含化石)、变质岩。
- 循环过程: 岩浆 → 岩浆岩 → 外力作用 → 沉积岩 → 变质作用 → 变质岩 → 重熔再生 → 岩浆。
- 3 地质构造与地貌
- 地质构造: 由地壳运动引起。
- 褶皱: 岩层弯曲变形,背斜(岩层上拱,常成山岭,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下凹,常成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山岭)。
- 断层: 岩层断裂错动,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如华山、庐山);下降岩块形成凹陷地带(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主要外力地貌
- 流水地貌: V形谷(侵蚀)、冲积扇/三角洲(堆积)、河曲(侧蚀)。
- 风力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侵蚀);沙丘、沙垄(堆积)。
- 冰川地貌: U形谷、峡湾(侵蚀);冰碛湖、冰碛丘陵(堆积)。
- 地质构造: 由地壳运动引起。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1 整体性
- 表现: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热带雨林破坏 → 气候变干 → 水土流失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2 差异性
- 地域分异规律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热量为基础,南北更替。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为基础,东西更替。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垂直更替。
- 非地带性现象: 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如沙漠中的绿洲。
- 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部分:必修二 - 人文地理
核心思想:人口 → 城市 → 农业 → 工业 → 交通运输
人口与环境
-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模式(传统型)、“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 2 人口的人口迁移
- 概念: 改变定居地,跨越行政区界线。
- 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最主要)、战争、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 影响: 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但人才流失);对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带来环境、社会问题)。
-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 环境承载力: 一个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 人口合理容量: 既能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又不损害环境、后代利益的适度人口。
城市与城市化
-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功能区: 商业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住宅区(最广泛)、工业区(沿交通线、下风向)。
- 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 影响因素: 经济(地租)、历史、社会、行政。
- 2 城市化
- 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 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是主要动力)。
- 影响
- 积极: 带来经济效益、社会进步。
- 消极: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水、垃圾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1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 变化: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快,越来越重要。
-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低、水利工程量大。
-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特点:谷物和牲畜混合经营;良性生态系统、有效安排农事活动。
-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新西兰,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 乳畜业: 西欧、中欧、北美五大湖地区,特点: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紧消费市场,不便于长途运输。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 1 工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动力。
-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科技。
- 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企业(下风向)、水污染企业(河流下游)。
- 2 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
- 联系: 生产联系(投入-产出)、空间联系、信息联系。
- 工业地域: 因工业联系自发形成,或规划建设而成。
- 工业集聚: 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协作效益。
- 工业分散: 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化工)、美国东北部,特点:丰富煤铁资源、便利水运、广阔市场;问题:原料能耗大、污染重、结构单一,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科技、治理污染。
- 新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美国“硅谷”,特点:中小型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特点:高技术、人才集聚、增长快、研发费用高。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 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 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河运、海运)、航空、管道。
- 选择原则: 综合考虑运量、运速、运价、灵活性、连续性。
- 2 交通运输布局
- 影响因素: 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 线网布局: 综合运输网的形成,实现最优化。
- 3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对聚落: 促进城市形成和发展;城市沿交通线扩展(如交通轴线)。
- 对商业: 商业网点密度、位置(沿交通干线、枢纽)、效益。
- 对产业: 影响工业区位(沿交通线布局);影响农业商品化。
第三部分:必修三 - 区域发展
核心思想:区域分析方法 →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 区域的概念: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体。
- 2 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在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人文(人口、城市、产业、交通)方面存在差异。
- 3 区域发展阶段
-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经济水平低,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
- 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第三产业为主,高科技成为主导,注重人地协调。
区域可持续发展
-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问题: 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
- 原因: 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物质疏松) +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 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 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我国为例
- 问题: 时空分布不均;需求量大;污染和浪费严重。
- 措施: 开源: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流: 发展节水农业、工业节水、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 3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 原因: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 影响
- 对发达国家: 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但国内就业岗位减少。
- 对发展中国家: 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但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
- 4 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 原因: 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
- 影响
- 对调入区: 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 对调出区: 减少下游水量,可能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如长江口咸潮上溯)。
- 综合影响: 需要统筹规划,兼顾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利益。
学习建议
- 图文结合: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地图是第二语言,一定要多看图、填图、析图,将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
- 因果联系: 每个地理现象都有其成因,每个成因又会带来影响,学会用“因为.....”的逻辑链条去梳理知识。
- 对比分析: 如气候类型的对比、不同工业区发展的对比、不同区域问题的对比,通过对比,异同点一目了然。
- 关注热点: 将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如全球变暖、“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 构建体系: 使用这份思维导图,不断填充和细化,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地记知识点。
希望这份详细的框架能帮助你系统地复习高中地理!祝你学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