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数论与巧算
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字特征(如奇偶性、整除性)的敏感度和灵活的计算技巧。

题1:神奇的数字“6” 一个数加上100,再减去200,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这个数的2倍,请问这个数是多少?
【思路点拨】 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思考。
- 最后的结果是“这个数的2倍”,说明这个数乘以2,就得到了最终结果。
- 这个最终结果是怎么来的?是“一个数”先加100,再减200得到的,也就是:
最终结果 = 原数 + 100 - 200。 - 把前两步结合起来:
原数 × 2 = 原数 + 100 - 200。 - 简化一下:
原数 × 2 = 原数 - 100。 - 把等式两边都减去“原数”,得到:
原数 = -100。
【答案】 这个数是 -100。
题2:猜猜我是谁 有一个四位数,它的个位数字和百位数字之和是10,十位数字和千位数字之和也是10,这个四位数比它的反序数(数字顺序反过来,如1234的反序数是4321)大6396,请问这个四位数是多少?
【思路点拨】
- 设这个四位数为
ABCD,它的反序数为DCBA。 - 根据题意,我们有:
A + C = 10,B + D = 10。 - 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等式:
ABCD - DCBA = 6396。 - 我们可以把减法竖式写出来,方便观察:
A B C D - D C B A ---------- 6 3 9 6 - 从个位开始分析:
D - A = 6,因为B+D=10,所以D=10-B,同理,A=10-C,代入上式:(10-B) - (10-C) = 6,简化得C - B = 6。- 看十位:
B - C不够减,需要向百位借1,变成(10+B) - C = 9,我们刚刚知道C - B = 6,B - C = -6,代入得(10 - 6) = 4,但这与结果9不符,说明借位后应该是(10+B) - C - 1 = 9(因为百位借走了1),(10+B) - C = 10,又因为C - B = 6,代入得10 + (C-6) - C = 10,10 - 6 = 4,依然不对,看来我的初步假设有误,重新来过。
- 更简单的方法:
- 我们知道
ABCD - DCBA = 6396。 ABCD = 1000A + 100B + 10C + DDCBA = 1000D + 100C + 10B + AABCD - DCBA = (1000A - A) + (100B - 10B) + (10C - 100C) + (D - 1000D)= 999A + 90B - 90C - 999D= 999(A - D) + 90(B - C)= 6396- 两边同时除以9:
111(A - D) + 10(B - C) = 710。
- 我们知道
- 结合我们之前得到的
D - A = 6(从个位差为6推断,且A>D),A - D = -6。 - 代入上式:
111 * (-6) + 10(B - C) = 710->-666 + 10(B - C) = 710->10(B - C) = 1376->B - C = 137.6。 - 发现问题: 这个结果不对,说明“个位差为6”的推断可能有误,因为百位向十位借了1,所以十位的计算是
(10+B) - C = 9,即B - C = -1。 - 重新整理已知条件:
A + C = 10B + D = 10B - C = -1(从十位得出)D - A = 6(从个位得出)
- 从
B - C = -1得B = C - 1。 - 从
A + C = 10得A = 10 - C。 - 从
B + D = 10得D = 10 - B = 10 - (C - 1) = 11 - C。 - 把
A和D的表达式代入D - A = 6:(11 - C) - (10 - C) = 611 - C - 10 + C = 61 = 6 - 再次发现问题: 逻辑矛盾!这说明我的初始假设“个位差为6”是错的,让我们重新审视竖式:
A B C D - D C B A ---------- 6 3 9 6- 个位:
D - A不够减,向十位借1,变成(10+D) - A = 6。 (1) - 十位: 因为借走了1,所以是
(B-1) - C不够减,向百位借1,变成(10+B-1) - C = 9,即(9+B) - C = 9,B - C = 0,即B = C。 (2) - 百位: 因为借走了1,所以是
(B-1) - C不够减,向千位借1,变成(10+B-1) - C = 3,即(9+B) - C = 3。 (3)
- 个位:
- 发现矛盾: (2)式说
B-C=0,(3)式说B-C=-6,这说明我的借位分析还是有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设数。 - 设数法:
B=C。 (从十位分析,(10+B-1)-C=9->B-C=0)A+C=10,B+D=10,因为B=C,C+D=10。D-A=6。 (从个位分析,(10+D)-A=6)- 现在我们有
A+C=10和D-A=6,两式相加:C+D=16。 - 但我们之前得出
C+D=10,矛盾了!
- 最终正确思路: 让我们从最关键的等式出发:
ABCD - DCBA = 6396。ABCD = DCBA + 6396。- 一个四位数加上6396,结果还是四位数,说明
DCBA必须很小,A和D的差不能太大。 A和D的差决定了这个数的量级。6396的首位是6,A-D应该接近6。- 我们来尝试
A-D=6。 A = D + 6。A+C=10->(D+6)+C=10->C+D=4。B+D=10->B=10-D。B=C(从十位分析(9+B)-C=9得出) ->10-D = C。- 现在我们有两个关于
C和D的方程:C + D = 4C + D = 10
- 这道题在给定的条件下是无解的,或者题目本身有误,最可能的情况是题目中的数字“6396”写错了,如果差是 6196,我们可以解出来:
A-D=6。- 十位
(9+B)-C=9->B=C。 - 百位
(9+B-1)-C=1->(8+B)-C=1->B-C=-7。 - 又
B=C,0=-7,还是不行。
- 如果差是 5994:
A-D=6。- 十位
(9+B)-C=9->B=C。 - 百位
(9+B-1)-C=9->(8+B)-C=9->B-C=1。 - 又
B=C,0=1,不行。
- 看来这类题目需要更强的技巧或不同的切入点,我们换一道经典的。
题2(修正版):数字的规律 观察下面的数列,找出规律并填空。 1, 1, 2, 3, 5, 8, 13, ( ), 34, ...
【思路点拨】 观察相邻三个数的关系。
- 1 + 1 = 2
- 1 + 2 = 3
- 2 + 3 = 5
- 3 + 5 = 8
- 5 + 8 = 13
【答案】 规律是: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 括号里的数是 8 + 13 = 21。 数列是:1, 1, 2, 3, 5, 8, 13, (21), 34, ...
第二部分:应用题
考验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题3:鸡兔同笼(经典问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假设法问题。
-
假设全是鸡:
- 如果35只全都是鸡,那么应该有
35 × 2 = 70只脚。 - 实际上有94只脚,比假设多了
94 - 70 = 24只脚。 - 为什么会多?因为我们把每只兔子都当成了鸡,每只兔子少算了
4 - 2 = 2只脚。 - 兔子的数量就是
24 ÷ 2 = 12只。 - 那么鸡的数量就是
35 - 12 = 23只。
- 如果35只全都是鸡,那么应该有
-
假设全是兔:
- 如果35只全都是兔子,那么应该有
35 × 4 = 140只脚。 - 实际上有94只脚,比假设少了
140 - 94 = 46只脚。 - 为什么会少?因为我们把每只鸡都当成了兔子,每只鸡多算了
4 - 2 = 2只脚。 - 鸡的数量就是
46 ÷ 2 = 23只。 - 那么兔子的数量就是
35 - 23 = 12只。
- 如果35只全都是兔子,那么应该有
【答案】 笼中有鸡23只,兔12只。
题4:相遇问题 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思路点拨】
-
速度和法
- 两车是相向而行,它们之间的距离在缩短。
- 每小时,两车一共行驶的距离是
60 + 80 = 140千米,这就是它们的“速度和”。 - 总距离是420千米,用总距离除以速度和,就是相遇时间。
- 相遇时间 =
420 ÷ 140 = 3(小时)。
-
方程法
- 设经过
x小时两车相遇。 - 甲车行驶的距离是
60x千米。 - 乙车行驶的距离是
80x千米。 - 两车行驶的距离之和等于总距离:
60x + 80x = 420。 140x = 420。x = 420 ÷ 140 = 3(小时)。
- 设经过
【答案】 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第三部分:几何与图形
考察空间想象力和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题5:巧求面积 一个正方形,如果边长增加4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会增加80平方厘米,求原来正方形的边长。
【思路点拨】 画图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
- 画一个正方形,表示原来的正方形,边长为
a。 - 在它的外面再画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边长为
a+4。 - 观察增加的面积(阴影部分),它由两部分组成:
- 一个长方形,长为
a,宽为4。 - 另一个长方形,长为4,宽为
a。 - 一个小正方形,边长为4。
- 一个长方形,长为
- 增加的总面积 =
a × 4 + 4 × 4 + 4 × a=4a + 16 + 4a=8a + 16。 - 根据题意,增加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
8a + 16 = 808a = 80 - 168a = 64a = 64 ÷ 8a = 8(厘米)
【答案】 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
第四部分:逻辑推理
需要根据已知条件,一步步排除不可能的选项,找到最终答案。
题6:谁拿了足球? 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人拿了足球,老师问他们是谁拿的。
- 甲说:“乙拿了。”
- 乙说:“我没拿。”
- 丙说:“甲在说谎。” 已知这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是谁拿了足球?
【思路点拨】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逐一假设每个人说真话,看是否符合“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
-
假设甲说真话:
- 如果甲说真话(“乙拿了”),那么乙确实拿了足球。
- 那么乙说“我没拿”就是假话。
- 丙说“甲在说谎”也是假话(因为甲说的是真话)。
- 这样,只有甲说了真话,乙和丙都说假话。这个情况符合题目条件。
-
假设乙说真话:
- 如果乙说真话(“我没拿”),那么乙没有拿足球。
- 甲说“乙拿了”就是假话。
- 丙说“甲在说谎”就是真话(因为甲确实在说谎)。
- 这样,乙和丙都说了真话。这不符合“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
-
假设丙说真话:
- 如果丙说真话(“甲在说谎”),那么甲说的“乙拿了”就是假话,说明乙没拿。
- 因为丙说的是真话,所以乙和丙都没有拿。
- 那么足球只能由甲拿。
- 如果甲拿了足球,那么甲说“乙拿了”就是假话。
- 乙说“我没拿”就是真话。
- 这样,丙和乙都说了真话。这不符合“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
【答案】 只有第一种情况成立。乙拿了足球,甲说了真话,乙和丙说了假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