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记忆还重要吗?思维如何被重塑?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图书馆,那么记忆就是图书馆里所有的藏书(知识、经验、技能),而思维就是图书管理员(处理、组织、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

AI时代,记忆还重要吗?思维如何被重塑?-图1

没有书(记忆),管理员(思维)就无事可做;没有管理员(思维),书(记忆)就是一堆杂乱无章、无法发挥作用的废纸。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记忆与思维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记忆:心智的“数据库”

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录像,而是一个复杂、动态且常常会被修改的重建过程。

记忆的类型

通常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系统:

  • 感觉记忆: 记忆的“缓冲区”,信息在感官(视觉、听觉等)停留极短的时间(几秒),容量大但保持时间极短,比如你刚看完一串数字,还能在脑海中短暂地“看到”它。
  • 短时记忆: 也叫工作记忆,感觉记忆中受到注意的信息会进入这里,它像一个“ mental workspace”(心智工作台),容量有限(通常7±2个组块),保持时间也较短(约15-30秒),用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思考,你查到一个电话号码,在拨号前会暂时记住它。
  • 长时记忆: 记忆的“硬盘”,信息经过复述和编码后,可以在这里长期保存,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它又分为:
    • 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 可以用语言清晰陈述的记忆。
      • 情景记忆: 个人经历的事件(如“我第一次去迪士尼是在10岁那年”)。
      • 语义记忆: 关于事实和概念的知识(如“巴黎是法国的首都”)。
    • 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 无需意识参与的记忆。
      • 程序性记忆: 技能和习惯(如骑自行车、游泳)。
      • 条件反射: 如巴甫洛夫的狗。

记忆的特性

  • 重构性: 记忆不是录像回放,每次回忆时,我们都在根据当前的知识、信念和情感,重新“组装”那段记忆,记忆可能会被扭曲或修改。
  • 情绪色彩: 情绪事件(尤其是强烈的情绪)更容易被记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对童年或重大事件有深刻记忆。
  • 遗忘: 遗忘是正常的,原因可能是痕迹消退、干扰(新旧信息相互影响)、提取失败(“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等。

思维:心智的“处理器”

思维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新概念、新判断或新结论的心理过程,它是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思维的主要形式

  • 概念形成与使用: 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并用一个词来概括(如“鸟”、“水果”),这是我们理解和分类世界的基础。
  • 问题解决: 面对一个目标不明确、路径不清晰的情境时,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它包括定义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步骤。
  • 推理: 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的过程。
    •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特殊(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 归纳推理: 从特殊到一般(如“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 决策: 在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的过程,它涉及评估各个选项的利弊,并预测其可能的结果。
  • 创造性思维: 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或产品的过程,它常常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发散性思考。

思维的特性

  • 间接性: 思维可以超越直接感知,通过中介来认识事物(如通过看到地上的湿漉漉,推断出“刚才下过雨”)。
  • 概括性: 思维能够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概念和规律。
  • 逻辑性: 思维过程通常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使结论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记忆与思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记忆和思维不是两个独立的功能,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

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和原材料

  • 提供知识储备: 思维加工的所有“原材料”都来自长时记忆,没有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无法解决一个你完全不了解领域的问题。
  • 提供解决问题的框架: 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记忆)会为我们提供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 支持语言和理解: 语义记忆让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有效沟通。

例子: 一个医生诊断病人,他必须调用记忆中关于疾病症状、病理机制、治疗方案等海量知识(记忆),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思维),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思维是记忆的“加工厂”和“导航仪”

  • 编码与组织: 思维通过理解、分类、建立联系等方式,将新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才能更有效地存入长时记忆,死记硬背(缺乏思维加工)的记忆非常容易遗忘,记一个复杂的公式,理解其逻辑(思维)比单纯重复(记忆)要有效得多。
  • 提取与重构: 思维帮助我们回忆,当需要提取某个记忆时,思维会根据线索进行搜索、筛选和重构,你之所以能找到朋友家的路,是因为思维将“记忆中的地图”与“当前的路标”进行了匹配。
  • 深化与巩固: 思考一个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记忆,深度思考(如费曼学习法中的“教给别人”)是巩固记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子: 你在学习一个新概念,光合作用”,如果你只是死记硬背定义(记忆),很快就会忘记,但如果你通过思维去理解:阳光、水、二氧化碳如何作用,产生氧气和糖,以及这个过程对地球生态的意义(思维),这个记忆就会被深刻地烙印在你的脑海里。

二者在循环中共同进化

记忆和思维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1. 感知与记忆: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信息,并将其存入记忆。
  2. 思维加工: 我们调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3. 形成新记忆: 思考的结果、新的见解、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作为新的信息被存入长时记忆,丰富和更新了我们的知识库。
  4. 新一轮思考: 更新后的记忆库又为未来的思考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原材料”。

这个循环不断重复,使得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增长,人格也日趋成熟。


特性 记忆 思维
核心功能 存储、提取信息 加工、处理信息
比喻 图书馆/数据库 图书管理员/处理器
关系 是思维的“原材料”和“燃料” 是记忆的“加工厂”和“导航仪”
互动 思维依赖记忆提供知识;记忆通过思维得到组织和深化。 思维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思考的结果又形成新的记忆。

记忆是“知”,思维是“用”,一个拥有海量知识但不会思考的人,如同一个拥有巨大图书馆却无人管理的城市,信息无法流通,无法创造价值,反之,一个思维敏捷但没有知识储备的人,则如同一个空有强大处理器却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电脑,无法运行任何程序。

真正的智慧,在于拥有一个庞大且组织有序的记忆库,并配有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思维处理器,让二者协同工作,不断学习、思考、创造,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