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化学九上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画?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九上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画?-图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 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化学的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 化学的作用
      • 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如:合成新药、开发新能源、材料)。
      • 解决环境问题(如:治理污染、保护臭氧层)。
    • 绿色化学
      •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 核心思想:“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目标产物,不产生副产物。
  •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化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 → 2. 猜想与假设 → 3. 设计实验 → 4. 进行实验 → 5. 记录现象 → 6. 分析结论 → 7. 反思与评价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 燃烧现象
        • 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内焰、焰心(最暗)。
        • 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内壁有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 澄清石灰水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 熄灭后:白烟(石蜡蒸气),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证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
  •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 常用仪器及用途
      • 反应容器:试管、烧杯、锥形瓶、烧瓶、蒸发皿。
      • 量取仪器:量筒(量体积)、滴管(少量液体)。
      • 加热仪器: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 存放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收集气体)。
      • 其他:玻璃棒(搅拌、引流)、药匙(取粉末状药品)、坩埚钳(夹持坩埚)。
    • 药品取用规则
      • “三不”原则:不闻、不尝、不直接接触。
      • 液体药品
        • 少量:胶头滴管(“悬空正放”)。
        • 多量:倾倒(标签向手心)。
        • 一定量:量筒(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 固体药品
        •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 物质的加热
      • 酒精灯:“两查、两禁、一不可”。
      • 加热方法
        • 液体:试管倾斜45°,试管口不对人,预热,外焰加热。
        • 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预热,外焰加热。
    • 洗涤仪器
      • 标准:玻璃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仪器洗净后倒放在试管架上。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 1 空气

    • 空气的组成
      • 体积分数:氮气 (N₂) ~78%,氧气 (O₂)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CO₂)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 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
    • 纯净物与混合物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₂, N₂, H₂O)。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海水)。
    • 空气污染与防治
      • 污染物:有害气体(SO₂, NO₂, CO)、粉尘。
      • 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
      • 防治措施:使用清洁能源、工厂废气处理、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 2 氧气 (O₂)

    • 物理性质
      •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 密度:比空气略大。
      •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三态变化:液氧(淡蓝色)、固态氧(雪花状淡蓝色)。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助燃剂)
      • 与碳反应:C + O₂ ---(点燃)--> CO₂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与硫反应:S + O₂ ---(点燃)--> SO₂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 与磷反应:4P + 5O₂ ---(点燃)--> 2P₂O₅ (产生大量白烟)。
      • 与铁反应:3Fe + 2O₂ ---(点燃)--> Fe₃O₄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此为铁在纯氧中燃烧)。
      • 与镁反应:2Mg + O₂ ---(点燃)--> 2MgO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 与蜡烛反应:石蜡 + O₂ ---(点燃)--> CO₂ + H₂O (发出白光,瓶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 用途
      • 供给呼吸:潜水、医疗急救。
      • 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宇航。
    • 制法
      •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利用沸点不同)。
      • 实验室制法
        •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 (H₂O₂) 和 二氧化锰 (MnO₂),或 高锰酸钾 (KMnO₄)。
        • 反应原理
          • 2H₂O₂ ---(MnO₂, 催化剂)--> 2H₂O + O₂↑
          • 2KMnO₄ ---(加热)-->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 / 固液不加热型。
        • 收集装置:排水法(因为O₂不易溶于水)或向上排空气法(因为O₂密度比空气大)。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
        • 验满
          • 排水法:当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已满。
          •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
  • 3 制取氧气

    • 催化剂
      • 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 特点:“一变两不变”(改变速率,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 分解反应
      • 定义: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 特点:“一变多” (A → B + C + ...)。
      • 对比化合反应:“多变一” (A + B → C)。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 1 分子和原子

    • 分子
      •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基本性质
        •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 用分子观点解释现象
        •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改变。
        •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改变,变成新分子。
        •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基本性质:与分子性质相似(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 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 区别:在化学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2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的结构
      •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质子:带正电,决定元素的种类。
        • 中子:不带电,决定原子的质量。
      •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带负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电性关系:原子不显电性(正负电荷电量相等)。
    • 相对原子质量
      •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 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 3 元素

    • 元素的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的分类
      • 金属元素:“钅”旁(如:铁Fe、铜Cu)。
      • 非金属元素:“气、石、氵”旁(如:氧O、碳C、硫S)。
      •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等。
    •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 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 元素符号
      • 写法: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 意义
        •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 (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该物质本身。
    • 元素周期表
      • 结构:7个横行(周期),18个纵行(族)。
      • 信息: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4 离子

    • 核外电子的排布
      • 分层:能量低的离核近,能量高的离核远,分为K, L, M, N...层。
      • 规律
        •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 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圆圈:原子核及核电荷数。
      • 弧线:电子层。
      • 数字:该层电子数。
    • 离子的形成
      •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形成过程:原子得/失电子 → 阴/阳离子。
        • 阳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如Na⁺)。
        • 阴离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如Cl⁻)。
      • 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荷数和电性(如Mg²⁺, O²⁻)。
    • 物质由粒子构成
      • 由分子构成:如H₂O, CO₂, O₂。
      • 由原子构成:如Fe, Cu, C(金刚石/石墨)。
      • 由离子构成:如NaCl(由Na⁺和Cl⁻构成)。
  • 5 化学式与化合价

    • 化学式
      • 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意义
        •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
        • (对于由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该物质。
      • 写法与读法
        • 单质:O₂, He, Fe。
        • 化合物:氧化物(氧在后,如CO₂);其他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如NaCl)。
    •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 相对分子质量: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 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之比。
      •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 / 相对分子质量) × 100%。
    • 化合价
      • 定义: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 规则
        •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 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需记忆):
          • H: +1, O: -2
          •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如Na⁺, Ca²⁺, Al³⁺)
          • 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如Cl⁻, S²⁻),但在氧化物中显正价(如CO₂中C为+4)。
      • 应用
        • 检验化学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零。
        • 求未知元素化合价:利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
        • 书写化学式:交叉法(“化合价交叉,约简交叉,写对角线”)。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 1 爱护水资源

    • 水资源分布:海洋水占全球储水量的96.5%,淡水资源很少。
    • 水资源危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水污染。
    • 爱护水资源
      • 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率(如使用节水龙头)。
      • 防治水污染:工业三废处理、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 2 水的净化

    • 天然水杂质:不溶性杂质(如泥沙)、可溶性杂质、颜色、异味、细菌。
    • 净化方法
      • 沉降:静置,使大颗粒沉淀。
      • 吸附:加明矾[Al₂(SO₄)₃]吸附小颗粒。
      •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 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
        • 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 吸附:活性炭吸附色素、异味。
      • 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得到纯净水(净化程度最高)。
    • 硬水与软水
      •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检验方法:加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 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
  • 3 水的组成

    • 水的电解实验
      • 现象:正极(阳极)产生气体,负极(阴极)产生气体,体积比约为1:2。
      • 检验
        • 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 氧气 (O₂)
        • 负极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 氢气 (H₂)
        •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化学反应方程式: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
    • 氢气 (H₂)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 化学性质: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不纯的氢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 验纯: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听到轻微的“噗”声,则纯净。
    • 单质与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₂, O₂, Fe)。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₂O, CO₂)。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₂O, CO₂)。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 1 质量守恒定律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 应用
      • 解释化学现象。
      • 进行相关计算。
      • 推测物质的组成。
  •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 原则
      1.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臆造不存在的物质和反应)。
      2.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
    • 步骤
      1. :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 :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
        • 标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通电”、“催化剂”)。
        • 标明生成物状态(“↑”表示气体,“↓”表示沉淀)。
        • “↑”和“↓”只能标在生成物一边。
      3. :短线改为等号。
    • 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法等。
  •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之比)。
    • 解题步骤
      1. :设未知数。
      2. :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 :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相对分子质量 × 化学计量数)。
      4. :列出比例式。
      5. :求解。
      6. :写出答案。
    • 注意事项
      • 单位:必须统一。
      • 纯度:如果题目给出的是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纯物质质量 = 混合物质量 × 纯度)。
      • 对应关系:必须是对应的纯净物。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 碳的几种单质

    • 金刚石
      • 结构:碳原子呈网状立体结构。
      • 性质: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不导电,无色透明。
      • 用途:钻头、切割玻璃、装饰品。
    • 石墨
      • 结构:碳原子呈层状结构,层间结合力弱。
      • 性质:质软、有滑腻感、有优良的导电性。
      • 用途:电极、铅笔芯、润滑剂。
    • C₆₀ (富勒烯):足球状分子。
    • 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 共同性质:疏松多孔,有强吸附性(物理变化)。
      • 用途:吸附色素、异味、毒气(如防毒面具)。
  • 2 碳的化学性质

    •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古代用墨书写、绘画)。
    • 点燃下
      • 与氧气反应
        • 充分燃烧(氧气充足):C + O₂ ---(点燃)--> CO₂ (放出大量热)。
        • 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2C + O₂ ---(点燃)--> 2CO (有毒气体)。
      •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 与氧化铜反应:C + 2CuO ---(高温)--> 2Cu + CO₂↑ (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应用:冶金工业。
  • 3 二氧化碳 (CO₂)

    • 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
      • 密度比空气大。
      • 能溶于水。
      • 固体“干冰”:易升华,吸收大量热。
    • 化学性质
      •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作灭火剂)。
      • 与水反应:CO₂ + H₂O == H₂CO₃ (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H₂CO₃ == H₂O + CO₂↑ (加热后红色变回紫色)。

      • 与石灰水反应: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为检验CO₂的方法)。
    • 制法
      • 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CaCO₃ ---(高温)--> CaO + CO₂↑。
      • 实验室制法
        •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₃)和稀盐酸。
        • 反应原理: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₂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
        •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 用途:灭火、作制冷剂(干冰)、人工降雨、作气体肥料、化工原料。
  • 4 一氧化碳 (CO)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2CO + O₂ ---(点燃)--> 2CO₂ (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 毒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
      • 还原性:CO + CuO ---(加热)--> Cu + CO₂ (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CO与CO₂的鉴别与转化
      • 鉴别
        • 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₂。
        • 点燃,能燃烧的是CO。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变红色的是CO。
      • 转化
        • CO₂ → CO:C + CO₂ ---(高温)--> 2CO。
        • CO → CO₂:2CO + O₂ ---(点燃)--> 2CO₂。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 1 燃烧和灭火

    • 燃烧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1. 可燃物。
      2.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常见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用于油、气等失火。
      • 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也适用于扑救固体物质火灾。
      • 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失火。
  •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放热反应:燃烧、中和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如:Mg + H₂SO₄)。
      • 吸热反应: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 + CO₂ ---(高温)--> 2CO)、大多数分解反应。
    •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 :主要含碳,还含氢、硫、氧等元素,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 石油:主要含碳、氢元素,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CH₄)。
    • 甲烷 (CH₄)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 化学性质:可燃性,CH₄ + 2O₂ ---(点燃)--> CO₂ + 2H₂O (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用途:气体燃料。
    • 能源与环保
      • 清洁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水能、地热能。
      • 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 温室效应:CO₂等气体过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 酸雨:SO₂、NO₂等气体溶于雨水形成。
      • 使用化石燃料的对策: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燃料、提高燃料利用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