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维训练如何落地?

小学语文的核心任务绝不仅仅是识字、写字和背诵,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一个会思考、能表达、有情感的人,思维是学习的“发动机”,强大的思维能力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维训练如何落地?-图1

下面我将从“为什么重要”、“训练哪些思维”、“如何训练”三个层面,结合具体实例,为您详细拆解。


为什么小学语文要进行思维训练?

很多家长认为,语文就是“背多分”,多读书、多写字就行了,但实际上,单纯的记忆是低效的,也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思维训练能带来以下好处:

  1. 从“学会”到“会学”:训练思维能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论”,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2.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思维活跃的孩子,能更快地抓住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深度阅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3. 增强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让孩子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更有条理、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4. 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训练,能打开孩子的思路,让他们看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创造力的源泉。
  5. 培养同理心与情商:通过理解人物的情感、动机,孩子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提升情商。

小学语文需要重点训练哪些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将语文思维训练分为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思维类型 核心目标 训练重点
逻辑思维 思考清晰、有条理、有依据。 概括能力:提炼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排序能力:理清事件发展顺序(时间、因果)。
分类能力:根据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归类。
推理判断: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未知。
形象思维 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感受力。 联想能力:由A想到B,建立事物间的联系。
想象能力: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场景。
感受能力:调动感官(看、听、闻、尝、触)去体验文字描绘的世界。
批判性思维 不盲从,敢于提问,学会分析和评价。 质疑能力:对文本信息提出“为什么”。
辨析能力:区分事实与观点,辨别信息的真伪。
评价能力:对人物、事件、写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创新思维 打破常规,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 发散思维:一个问题,多种答案。
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
迁移思维: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体进行思维训练?(分年级、分场景)

思维训练应贯穿于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

低年级(1-2年级):启蒙与奠基

这个阶段以形象思维基础逻辑思维为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关键。

识字与写字

  • 训练方法归类联想法
    • 例子:学“晴、睛、情、请”时,不要孤立地记,引导孩子发现规律:
      • “日”字旁的“晴”,和太阳有关,是晴天。
      • “目”字旁的“睛”,和眼睛有关,是眼睛。
      • “忄”(竖心旁)的“情”,和心情有关,是感情。
      • “讠”(言字旁)的“请”,和说话有关,是请求。
    • 效果:不仅高效识字,还训练了归类、联想、推理能力。

阅读绘本与故事

  • 训练方法预测与提问
    • 例子:读《三只小猪》时,读到“老大用稻草盖房子”,可以停下来问孩子:
      • “猜猜看,大灰狼来了会怎么样?”(预测/想象
      • “为什么老大要用稻草盖房子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推理/共情
    • 训练方法续编与表演
    • 例子:故事讲完后,问:“如果大灰狼没吹倒老三的房子,会发生什么?”“你来扮演一下大灰狼,它会怎么骗小猪开门?”
    • 效果:极大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看图写话

  • 训练方法五感观察法
    • 例子:给一幅“公园里”的图,不要只让孩子写“公园里有很多人”。
    • 引导他思考:
      •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形状、数量)
      • 你听到了什么?(鸟叫、笑声、音乐声)
      • 你闻到了什么?(花香、青草味)
      • 你感觉到了什么?(太阳暖暖的,风吹在脸上很舒服)
    • 效果:训练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细节描写能力,让表达更具体、生动。

中年级(3-4年级):发展与深化

这个阶段是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要引导孩子从“是什么”走向“为什么”。

阅读课文与段落

  • 训练方法结构分析法

    • 例子: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
    • 引导孩子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 总起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 分述部分:海水(五光十色)、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滩(贝壳、海龟)、海岛(鸟多)。
      • 总结句: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 效果:让孩子清晰地理解“总-分-总”的结构,训练概括、归纳、逻辑梳理能力。
  • 训练方法关键词句分析法

    • 例子:读《爬山虎的脚》中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巴住墙。”
    • 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巴住’这个词,而不是‘粘住’或‘抓住’?”
    • 效果:引导孩子品味词语的精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训练辨析和共情能力。

写作练习

  • 训练方法思维导图法
    • 例子:写一篇《我的妈妈》。
    • 先和孩子一起画一个思维导图:
      • 中心:妈妈
      • 分支1:外貌(眼睛、头发、笑容)
      • 分支2:性格(温柔、严格、幽默)
      • 分支3:爱好(看书、做美食、运动)
      • 分支4:典型事例(生病时照顾我、辅导我作业、陪我做游戏)
    • 效果:将零散的想法系统化、条理化,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难题,训练逻辑构思能力

口语交际

  • 训练方法观点辩论法
    • 例子:围绕“小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这个话题,进行小型辩论。
    • 引导孩子先想清楚自己的观点,再寻找至少两个理由来支撑。
      • 正方理由:方便联系、可以查资料、放松娱乐。
      • 反方理由:影响视力、沉迷游戏、影响学习。
    • 效果:训练孩子的逻辑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年级(5-6年级):提升与迁移

这个阶段要着重培养高阶思维,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为初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阅读整本书与古诗文

  • 训练方法主题与人物分析法

    • 例子:读完《西游记》,不要只停留在“孙悟空很厉害”。
    • 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 “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人物评价
      • “这本书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团队合作、坚持不懈、战胜心魔)” (主题提炼
      •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想和书中的谁交朋友?为什么?”(迁移与共情
    • 效果:引导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形成自己的见解,训练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 训练方法知人论世法

    • 例子: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 除了讲解“思乡之情”,可以拓展:李白当时身在异乡,可能遭遇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家?结合他的生平经历来理解这首诗。
    • 效果:让孩子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情感,培养历史纵深感和批判性思维

复杂写作

  • 训练方法多角度立意法
    • 例子:写一篇关于“成功”的作文。
    •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成功”是什么:
      • 常规角度:考了好成绩、比赛拿了奖。
      • 逆向角度: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次失败的教训也是一种成功。
      • 哲理角度:成功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 效果:避免作文千篇一律,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让文章立意更高远。

综合性学习

  • 训练方法项目式学习法
    • 例子:开展“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
    • 孩子需要自己:确定主题(如“皮影戏”)、设计问卷、采访艺人、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制作PPT或小报、进行成果展示。
    • 效果:这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综合训练了孩子的信息搜集、逻辑分析、团队协作和创新表达等所有核心能力。

给家长的核心建议

  1. 多问“为什么”,少给“标准答案”:您的提问是开启孩子思维的钥匙,当孩子给出一个答案时,试着问:“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可能吗?”
  2. 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孩子:不要急于打断孩子的沉默或“错误”的回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组织语言和思考。
  3. 在生活中随时训练:逛超市可以让孩子算账、分类;旅行可以让他做攻略、当小导游;看新闻可以和他讨论事件的观点。
  4. 鼓励阅读,但更要“精读”:广泛阅读是基础,但定期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就书中的内容展开讨论,效果会加倍。
  5. 保护好奇心,允许“不一样”:当孩子的想法天马行空甚至“不着边际”时,先给予肯定,再引导他思考得更深入,思维的火花需要呵护。

小学语文思维训练,就是要把学习从“知识的搬运工”变成“思维的健身教练”。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和老师有意识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地、有方法地引导和激发,当孩子真正学会思考,语文学习的大门才算真正为他们敞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