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会计》核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报告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导论与总论)
-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 会计主体: 空间范围 (企业 vs. 股东)
- 持续经营: 时间前提 (不会破产清算)
- 会计分期: 时间分段 (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 货币计量: 计量尺度 (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 权责发生制: 核心基础 (收入/费用的确认与现金收支无关)
-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可靠性: 真实、完整、中立
- 相关性: 有助于决策 (预测价值、证实价值)
- 可理解性: 清晰明了
- 可比性: 纵向可比 (不同时期)、横向可比 (不同企业)
- 实质重于形式: 经济实质 > 法律形式
- 重要性: 交易或事项的规模/性质
- 谨慎性: 不高估资产/收益,不低估负债/费用 (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 及时性: 不得提前或延后
-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 资产: 过去交易形成,由企业拥有/控制,预期带来经济利益。
- 负债: 过去交易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 所有者权益: 资产 - 负债 (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
- 收入: 日常活动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投入资本无关。
- 费用: 日常活动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 利润: 收入 - 费用 +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损失。
- 会计计量属性:
- 历史成本
- 重置成本
- 可变现净值
- 现值
- 公允价值 (核心计量属性)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表项目 (核心资产与负债)
-
存货
- 初始计量: 成本 (采购成本 + 加工成本 + 其他)
- 发出存货计价: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
- 期末计量: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
- 可变现净值 = 估计售价 - 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 转回/转销的条件
-
固定资产
- 初始计量: 成本 (买价 + 相关税费 + 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一切合理支出)
- 后续计量:
- 折旧: 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 后续支出: 资本化 (符合资本化条件) vs. 费用化
- 期末计量: 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 可收回金额 = 公允价值 - 处置费用 vs.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
无形资产
- 初始计量: 外购、内部研发 (区分研究阶段 vs. 开发阶段)
- 后续计量: 摊销 (使用寿命有限) vs. 不摊销 (使用寿命不确定)
- 期末计量: 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 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
投资性房地产
- 范围: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 后续计量模式:
- 成本模式: 比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理 (折旧/摊销、减值)。
- 公允价值模式: 不计提折旧/摊销,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模式变更: 成本模式 → 公允价值模式,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 转换: 自用房地产/存货 ↔ 投资性房地产 (按转换日的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入账)。
-
金融工具
- 分类: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AC): 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FVOCI):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债务和权益)。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FVPL): 交易性金融资产。
- 确认与计量: 初始确认 (公允+交易费用)、后续计量 (摊余成本/公允价值)。
- 减值: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三阶段模型)。
- 分类:
-
长期股权投资
- 初始计量:
- 同一控制下: 按被投资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份额入账。
- 非同一控制下: 按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入账。
- 后续计量:
- 成本法: 对子公司投资 (控制),按初始成本计量,被投资方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
- 权益法: 对合营/联营企业投资 (重大影响),投资方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变动的份额。
- 初始计量:
-
资产减值
- 适用范围: 资产减值损失 (除存货、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建造合同等)。
- 核心概念:
- 可收回金额: 公允价值 - 处置费用 vs.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取较高者)。
- 资产组: 最小的现金产出单元。
- 会计处理: 确认减值损失 → 计提减值准备 → 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
负债
-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短期应付债券。
-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
- 预计负债: 或有事项的确认 (很可能 + 金额能可靠计量),按最佳估计数计量。
第三部分:利润表项目 (收入与费用)
-
收入
- 收入确认原则: 五步法模型
- 识别与客户订立合同: 合同合并、合同变更。
- 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 可明确区分的商品/服务。
- 确定交易价格: 可变对价、重大融资成分、非现金对价。
- 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 按照各单项履约义务的相对比例。
- 在履行每一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在某时段内履行 vs. 在某一时点履行。
- 特定交易处理: 附销售退回条款、附质量保证、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预收款、奖励积分。
- 收入确认原则: 五步法模型
-
所得税
- 会计利润 vs. 应纳税所得额: 永久性差异 vs. 暂时性差异。
- 暂时性差异: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产生未来应纳税款 (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产生未来可抵扣税款 (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按预期税率计算。
- 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
第四部分:所有者权益与综合收益
-
所有者权益
- 实收资本/股本: 投入资本。
- 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 其他综合收益: 不能计入损益的利得/损失 (如: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现金流量套期工具有效部分等)。
- 留存收益: 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
综合收益
- 概念: 包括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
- 列报: 在利润表下方单独列示“其他综合收益总额”和“综合收益总额”。
第五部分:特殊业务与报告
-
租赁
- 承租人会计 (新准则):
- 使用权资产: 类似固定资产,按折现值入账,后续计提折旧。
- 租赁负债: 类似长期借款,按折现值入账,后续按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
- 出租人会计:
- 融资租赁: 类似分期收款销售,确认应收融资租赁款和资产处置损益。
- 经营租赁: 直线法确认租金收入。
- 承租人会计 (新准则):
-
外币折算
- 记账本位币: 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环境中的货币。
- 外币交易的折算: 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
- 利润表: 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或近似汇率。
-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其他综合收益”。
-
财务报告
- 构成: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
- 现金流量表:
- 经营活动: 直接法 (推荐) 或间接法。
- 投资活动: 购建/处置长期资产、对外投资等。
- 筹资活动: 吸收投资、借款、偿还债务、分配股利等。
- 附注: 会计政策、重要报表项目说明、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
第六部分:合并报表
- 合并财务报表
- 合并范围: 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实质控制 (所有子公司)。
- 合并程序:
- 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
- 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 调整分录:
- 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资产/负债。
- 抵销未实现内部损益 (顺流/逆流交易)。
- 确认合并商誉 (购买成本 - 享有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 抵销分录:
- 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
- 抵销内部债权债务、内部交易、内部投资收益等。
- 编制合并报表。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构建框架: 在开始学习前,通览此导图,了解CPA会计的全貌和知识体系。
- 逐级展开: 以每个二级、三级标题为起点,深入学习具体细节和会计处理分录。
- 关联记忆: 特别注意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
-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与权益法是后续合并报表的基础。
- 金融工具的分类决定了其后续计量和利润表影响。
- 收入的五步法是现代会计的核心,贯穿于各类业务。
- 所得税和外币折算贯穿于几乎所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中。
- 结合真题: 在学习每个知识点后,通过做历年真题来检验和巩固,将知识点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您高效地备考CPA会计!祝您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