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中班思维训练教案,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思维与创造力?

中班思维训练教案:《小侦探的发现》

活动名称

《小侦探的发现》

中班思维训练教案,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思维与创造力?-图1

活动领域

认知发展(思维训练)、语言、艺术

活动对象

中班幼儿(4-5岁)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 能通过观察,发现事物在颜色、形状、大小、功能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 学习根据单一或双重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如:按颜色和形状)。
    •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排除法进行逻辑推理。
  2. 能力目标
    • 提高视觉注意力和细节观察能力。
    • 发展比较、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 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和推理过程。
  3. 情感目标
    • 体验扮演“小侦探”的乐趣,对探索和发现事物产生兴趣。
    • 在小组活动中,愿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 “神秘失窃案”情景创设:用一张大白纸画一幅“动物王国”的场景,画上几只小动物(如:小熊、小兔子、小狐狸)的房子。
    • “失窃物品”:一块漂亮的“魔法饼干”(可以用一块装饰精美的饼干模型或图片代替)。
    • “嫌疑人”卡片:3张卡片,分别画有小熊、小兔子、小狐狸。
    • “线索”道具
      • 线索一(足印):三个大小、形状不同的足印模型(或画在纸上的足印),分别对应小熊(大、圆)、小兔子(小、长)、小狐狸(中等、尖)。
      • 线索二(物品):一个装着几样物品的“证物袋”,里面有:一根红色的胡萝卜、一个黄色的松果、几片绿色的叶子。
      • 线索三(特征描述):一张画有“黄色”和“尖尖的耳朵”的提示卡。
    • 操作材料:每组一套不同颜色、形状的积木或雪花片。
    • 奖励:“金牌小侦探”贴纸若干。
  2. 经验准备

    • 幼儿对常见动物(熊、兔子、狐狸)的基本特征有初步了解。
    •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过简单分类的经验(如:按颜色分玩具)。

活动过程

(一) 导入部分: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 故事引入

    • 教师神秘地展示“动物王国”的场景图,用夸张的语气说:“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动物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小熊的家里,一块神奇的‘魔法饼干’不见了!小熊急得快要哭了。”
    • 出示“魔法饼干”的图片,问:“这么好吃的魔法饼干是谁偷走了呢?动物王国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当一回‘小侦探’,帮忙找出小偷,好不好?”
  2. 明确任务

    • 教师:“要当一名合格的小侦探,需要用我们的小眼睛仔细观察,用我们的小脑袋认真思考,你们有信心吗?”
    • 出示三位“嫌疑人”(小熊、小兔子、小狐狸)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宣布:“我们的三个嫌疑人就是他们!侦探任务正式开始!”

(二) 基本部分:层层递进,思维训练 (约20分钟)

第一关:观察与比较——寻找足印线索

  1. 发现线索
    • 教师:“小侦探们,我们在饼干旁边发现了第一个线索!看,是什么?”(出示三个足印模型)
    • 引导幼儿观察:“这三个足印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 “我们来看看,谁的足印是最大的?谁的足印是最小的?这个尖尖的足印像谁的?”
    •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小熊的足印最大,小兔子的足印最小,小狐狸的足印是尖尖的,这三个足印都在现场,说明他们都来过,我们需要更多线索!”

第二关:分类与归纳——分析证物线索

  1. 发现线索
    • 教师:“哇,我们在地上发现了这个‘证物袋’!里面有什么?”(出示装有胡萝卜、松果、叶子的证物袋)
    • “这些东西是谁喜欢吃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兔子吃胡萝卜,熊可能吃松果和叶子,狐狸也吃小动物和植物。)
  2. 分类推理
    • “我们来当一回小法官,把这些东西分给真正的主人,谁会吃胡萝卜?”(幼儿将胡萝卜放到小兔子卡片旁)“谁会吃松果?”(幼儿将松果放到小熊卡片旁)
    • 教师提问:“小狐狸喜欢吃什么?(引导幼儿思考:狐狸是杂食动物,但这里没有它最喜欢的食物。)我们看看谁的食物最确定?”(小兔子的胡萝卜是它最爱吃的,非常确定。)
    • 教师小结:“通过分析这些食物,我们发现小兔子留下的证据最明显,小熊也可能来过,但小狐狸好像不太喜欢吃这些,我们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第三关:逻辑推理——特征描述与最终锁定

  1. 发现线索
    • 教师:“最后一个线索出现了!这是一张非常重要的目击者提示卡。”(出示画有“黄色”和“尖尖的耳朵”的提示卡)
    • “提示卡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幼儿理解:小偷是黄色的,并且有尖尖的耳朵。)
  2. 排除法推理
    • 教师指着三个嫌疑人卡片,引导幼儿一步步推理:
      • “我们先看颜色,小熊是什么颜色的?(棕色/黑色)小兔子呢?(白色)小狐狸呢?(黄色/橘黄色)”
      • 提问1:“根据颜色线索,谁可以被排除掉?”(小熊和小兔子被排除了,因为它们不是黄色的。)
      • 提问2:“现在只剩下小狐狸了,我们再看看第二个特征‘尖尖的耳朵’,小狐狸的耳朵是尖尖的吗?”(是的)小熊的耳朵呢?(圆圆的)小兔子的耳朵呢?(长长的,但不是尖的。)
    • 最终锁定:“综合所有线索,偷走魔法饼干的小偷是谁?”(幼儿齐声回答:小狐狸!)
    • 教师总结:“太棒了!小侦探们!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最后用排除法找到了小偷!小狐狸因为又黄又有尖耳朵,被我们抓住了!”

(三) 巩固与延伸:游戏化操作,迁移经验 (约10分钟)

  1. 游戏“物品找朋友”

    •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混合的积木(如:红色圆形、蓝色圆形、红色方形、蓝色方形)。
    • 教师发出指令,请幼儿按要求为积木“找朋友”(进行分类)。
    • 指令示例
      • “请把所有红色的积木找出来,排成一队。”(按颜色分)
      • “请把所有圆形的积木找出来,放在盒子里。”(按形状分)
      • “请把既是红色又是方形的积木举起来。”(按双重特征分)
    • 这个环节旨在将学到的分类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巩固和迁移。
  2. 分享与奖励

    • 请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 教师表扬所有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小侦探”,并为每位幼儿颁发“金牌小侦探”贴纸,鼓励他们继续保持爱观察、爱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延伸

  1. 区域活动
    • 益智区:投放更多可以按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分类的玩具(如:串珠、动物模型、交通工具模型),供幼儿自由探索。
    • 美工区:提供不同颜色的纸、笔,让幼儿画出“小侦探”破案的故事,并用语言讲述出来。
  2. 家园共育

    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进行分类,如:帮助整理玩具(按玩具类型分)、整理衣物(按上衣/裤子分)、整理餐具(按碗/盘子分)等,将思维训练融入生活。

活动反思

  • 成功之处:本活动通过“破案”的情景贯穿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整个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单一特征的观察到多重特征的逻辑推理,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
  • 待改进之处:在“逻辑推理”环节,部分幼儿可能对“排除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需要准备更直观的教具(如:用不同颜色的卡片遮住不符合条件的嫌疑人)或更形象的比喻来帮助理解,要关注到个别能力稍弱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