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小朋友思维具体指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小朋友思维”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概念,它通常用来描述儿童(特别是幼儿)看待世界、理解事物、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成人逻辑严密、基于经验的理性思维有很大不同,它充满了想象力、直觉和直接的感知。

小朋友思维具体指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图1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特点来理解“小朋友思维”:

核心特点

万物有灵论

这是幼儿思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们会认为所有的物体,无论是自然物(太阳、月亮、河流)还是人造物(玩具、椅子、汽车),都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意识和情感。

  • 例子
    • “月亮在跟着我走,它喜欢我。”
    • “小熊摔倒了,它一定很疼,我们快抱抱它。”
    • “汽车不肯发动,它肯定是生气了。”

自我中心

这里的“自我中心”不是自私,而是指儿童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坚信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所有人的看法和感受。

  • 例子
    • 孩子给自己切了一块最大的蛋糕,他会认为“这是最大的,所以你(别人)也想要最大的”。
    • 当他藏起来时,他以为别人看不见他,因为他自己也看不见别人。
    • 他喜欢蓝色,就认为全世界也一定都喜欢蓝色。

直觉与感性驱动

儿童的决策和判断主要基于当下的感觉和直觉,而不是复杂的逻辑分析,情感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 例子
    • “我不喜欢这个阿姨,因为她笑的时候声音太大。”(基于感官感受)
    • “我就是觉得床底下有怪兽,因为黑黑的。”(基于想象和直觉)
    • “我必须现在就吃糖,因为我现在感觉非常非常想吃。”(基于即时欲望)

泛灵论与魔法思维

与万物有灵论相关,儿童相信世界充满了魔法和奇迹,他们相信意念可以影响现实,愿望可以轻易实现。

  • 例子
    • 对着许愿池许愿,坚信硬币能实现愿望。
    • 认为只要自己不往下看,就不会掉下悬崖。
    • 相信“圣诞老人/牙仙子”真的存在,并且能感知自己的行为。

不可逆性思维

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难以在头脑中逆转一个过程,这在数学概念(如数量、守恒)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 例子
    • 把一杯水倒进一个又高又窄的杯子里,他会认为水变多了。
    • 把一排糖果的间距拉大,他会认为糖果的数量变多了。
    • 他知道自己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但很难理解自己长大后,妈妈也会变老。

直接性与具体性

他们的思维非常具体,与眼前的实物和直接经验紧密相连,抽象概念(如“公平”、“爱”、“时间”)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

  • 例子
    • 理解“爱”妈妈抱我”、“爸爸给我买好吃的”。
    • “等一下”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模糊的、永远到不了的“之后”。
    • 教学时,用苹果、积木等具体物品比讲抽象理论有效得多。

“小朋友思维”的珍贵之处

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在逻辑上显得“不成熟”,但它具有成人世界所缺乏的宝贵价值:

  • 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能创造出天马行空的故事和世界,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强大的共情能力:通过“万物有灵”,他们能轻易地与自然和物品建立情感连接,对弱小事物充满同情。
  • 活在当下的能力: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游戏中、感受里,不被过去和未来的忧虑所困扰。
  • 直击本质的提问:他们的问题常常非常直接,能绕过复杂的表象,触及问题的核心(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而不是“大气散射的瑞利定律是什么?”)。

如何与“小朋友思维”相处?

作为家长、老师或长辈,理解并尊重这种思维至关重要:

  1. 耐心倾听,认真对待:不要用“幼稚”、“胡说八道”来否定他们的想法,当他说“月亮在追我”时,可以回应:“是吗?月亮是不是很喜欢你,所以想多陪你一会儿呀?”
  2. 进入他们的世界:陪他们玩角色扮演游戏,和玩具“对话”,一起编故事,这不仅能增进感情,也是对他们想象力的尊重。
  3. 用具体的方式解释:解释抽象概念时,尽量使用他们能理解的比喻和实物,比如解释“公平”,可以说:“就像分蛋糕,我们每个人都分到一样大,这样大家都开心。”
  4. 鼓励和保护好奇心:认真回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不知道,可以坦诚地说:“这个问题真棒!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5. 引导而非强制:在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时(比如守恒概念),不要直接说“你错了”,而是通过引导他们动手操作(比如把水倒回去)来让他们自己发现。

“小朋友思维”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它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充满魔力和智慧的独特视角,它提醒我们,世界除了理性的逻辑,还有一个充满生命、情感和奇迹的感性层面,保护和珍视这份“童真”,是帮助我们保持创造力和生活热情的重要方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