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孙权劝学》—— 学习改变命运,劝诫成就他人

故事梗概
- 核心事件: 孙权成功劝说吕蒙读书学习。
- 时间线:
- 起因: 孙权劝吕蒙学习。
- 发展: 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由推辞。
- 高潮: 孙权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结局: 吕蒙开始学习,并取得巨大进步。
- 余韵: 鲁肃对吕蒙的惊人变化刮目相看,与之“结友而别”。
主要人物
-
孙权
- 身份: 吴国君主,一代雄主。
- 性格特点:
- 爱才惜才: 关心部下,希望他们能文武双全。
- 循循善诱: 善于劝导,不摆君主架子。
- 有远见卓识: 深知学习对个人和国家的长远重要性。
- 语言艺术: 说话有说服力,既有威严又有亲和力。
- 在文中的作用: 劝学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
吕蒙
- 身份: 吴国名将,武将出身。
- 性格特点:
- 开始时: 恃才傲物,以“军中多务”为借口,轻视学习。
- 转变后: 虚心纳谏,知错能改,勤奋好学。
- 结果: 学识渊博,见识大增,从“吴下阿蒙”变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儒将。
- 在文中的作用: 被劝学者,是故事的主角,体现了学习的巨大力量。
-
鲁肃
- 身份: 吴国重臣、战略家。
- 性格特点: 为人正直,尊重有才之士,善于发现他人优点。
- 在文中的作用: 见证者和侧面烘托者,他的“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和“结友”的行为,从侧面有力地证明了吕蒙学习后的巨大进步,深化了文章主题。
故事情节
- 开端:孙权劝学
- 地点: 自家殿堂
- 对话: 孙权对吕蒙提出学习要求。
- 发展:吕蒙辞学
- 吕蒙的借口: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矛盾点: 身份与职责(当涂掌事)与个人惰性(军中多务)的冲突。
- 高潮:孙权析理
- 孙权的三层劝说:
- 强调必要性: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用自己作比,说明时间不是问题,学习有益)
- 降低学习门槛: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不强求精通,只求广泛阅览,了解历史)
- 指出学习益处: 暗示学习能增长才干,更好地处理政务。
- 孙权的三层劝说:
- 结局:吕蒙就学
- 行动: “蒙乃始就学。” (态度转变,付诸行动)
- 尾声:鲁肃赞学
- 场景: 寻访吕蒙,共论议事。
- 鲁肃的反应: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吕蒙的回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知 this 何见事之晚乎!” (自信、风趣,点明主旨)
- 结果: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情节圆满,友谊升华)
核心主旨
- 开卷有益,学无止境: 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年龄、地位、基础如何,学习都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和益处。
- 劝诫的艺术: 成功的劝诫需要智慧,要懂得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并善于用自身经历去说服他人。
-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人是会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旧标准去评判他人,要看到他人的进步和潜力。
-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吕蒙从最初的推辞到后来的好学,体现了勇于承认并改正自身缺点的优秀品质。
写作特色
- 对话推动情节: 全文以人物对话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极具戏剧性。
- 侧面烘托: 文章没有直接描写吕蒙如何刻苦学习,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结友”来侧面烘托他进步之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突出。
- 语言精炼传神: 文言文语言简练,但每个字都极具表现力,如“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 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晰,重点突出孙权的劝学和鲁肃的反应,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重点字词与成语
- 重点字词:
- 当涂: 当道,掌权。
- 辞: 推托。
- 涉猎: 粗略地阅读。
- 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 及: 到了...的时候。
- 过: 到,拜访。
- 更: 重新。
- 核心成语:
- 吴下阿蒙: 比喻学识尚浅的人。
- 刮目相待 / 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形容人进步很快,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