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清代贡士每年录取多少人?录取比例和名额如何确定?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答案比一个简单的数字要复杂一些,因为它涉及到清代科举制度中不同层级和不同时期的录取名额。

清代贡士每年录取多少人?录取比例和名额如何确定?-图1

清代“贡士”这一身份本身并不固定每年录取多少人,而是由“会试”这一考试的结果决定的。 成为贡士,是成为进士的必经之路。

为了彻底理解,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

“贡士”是什么?

要明确“贡士”在清代科举体系中的位置,清代科举的层级大致如下:

  1. 童试 (县级考试):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这是科举的起点。
  2. 乡试 (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录取者为“举人”,中举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3. 会试 (全国性考试):乡试后的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由所有举人参加。录取者被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4. 殿试 (皇帝主持的最终考试):由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或任命大臣阅卷,最终决定名次: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贡士是会试的录取者,是参加殿试的候选人

会试(贡士录取)的名额

会试的名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很大差异,主要分为两种:

A. 常科(正常会试)

这是最主要、最常规的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后的次年)。

  • 初期(顺治、康熙年间):名额非常少,大约在 100-150名 左右,这是因为清朝刚建立,需要稳定,且人才选拔体系尚在完善中。
  • 中期(雍正、乾隆年间):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录取名额大幅增加,雍正、乾隆时期,通常会试名额稳定在 300-400名 左右,这是清代会录名额最多的时期。
  • 末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随着人口增长和读书人增多,以及为了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如平叛、赈灾等),朝廷时常通过“加额”的方式来增加录取名额,这个时期的名额波动较大,但通常会超过 300名,有时甚至达到 400-500名

清代常科会试录取的贡士人数,大致在 100 名到 500 名之间波动,300-400 名是最常见的区间。

B. 恩科(特殊会试)

这是为了庆祝国家大典(如皇帝登基、大婚、万寿圣节等)或为了笼络人心、平息民情而额外举行的科举考试,它和常科并行,也会录取贡士。

  • 频率:不定期,每遇国家大事,可能加开恩科。
  • 名额:恩科的名额通常与常科相当,有时甚至会略多,作为一种“恩典”。

这意味着,在一个三年周期里,可能有一次常科会试,也可能有一次常科加一次恩科会试,因此三年内总的贡士数量会更多。

影响名额的关键因素

清代会试的名额并非一成不变,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政治需要:开国初期,名额少而精;盛世时期,名额大幅增加以示文治昌明;遇到战乱或动荡,有时也会增加名额来安抚士人。
  2. “分省录取”制度:这是清代科举的一大特点,会试名额会根据各省的文风、人口、大小、距离京城的远近等因素进行分配。
    • 文化大省:如江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录取名额最多,江南省(后分为江苏、安徽)在鼎盛时期常常能占到会试名额的 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 边远省份:如贵州、云南,录取名额则很少,以示照顾。
    • 特殊名额:还会为“满洲”、“蒙古”、“汉军旗人”以及“台湾”、“商籍”等特殊群体分配固定名额。

回到您的问题:“清代贡士每年录取多少人?”

  • 最准确的回答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年录取人数。
  • 从核心的“会试”来看:每三年一次的常科会试,录取的贡士人数通常在 300-400名 左右,波动范围在 100至500名 之间。
  • 如果按年平均:如果不考虑恩科,平均每年大约有 100-130名 贡士诞生,但如果加上不定期举行的恩科,这个数字会更高。
  • 最终目标:成为贡士只是第一步,他们还要参加殿试,殿试一般不淘汰人,只是排名。会试录取多少贡士,当年就会产生多少进士(一甲3名,二甲、三甲若干),清代鼎盛时期,一榜进士通常在 300-400名 左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