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八上物理每章思维导图真的能帮孩子吃透知识点吗?

八上物理每章思维导图真的能帮孩子吃透知识点吗?-图1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思维导图总览

八年级上册物理
├──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第二章 声现象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第四章 光现象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核心: 描述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 1. 单位
│   │   ├── 长度:国际单位是米,符号 m,常用 km, dm, cm, mm。
│   │   └── 时间:国际单位是秒,符号 s,常用 h, min。
│   │
│   ├── 2. 测量工具
│   │   ├── 长度:刻度尺(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   │   └── 时间:秒表(机械秒表、电子秒表)。
│   │
│   └── 3. 误差
│       ├──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       ├── 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       └── 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
├── 二、 运动的描述
│   ├── 1. 机械运动
│   │   └── 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
│   └── 2. 参照物
│       ├── 定义: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
└── 三、 运动的快慢
    ├── 1. 速度
    │   ├── 定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 公式:v = s / t
    │   ├── 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符号 m/s,常用 km/h。
    │   │   └── 换算:1 m/s = 3.6 km/h
    │   │
    │   └── 分类:
    │       ├──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速度是恒量。
    │       └──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变化的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
    │
    ├── 2. 平均速度
    │   └── 公式:v̄ = s总 / t总
    │
    └── 3. 测量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v = s / t
        └── 实验器材:斜面、金属片、小车、刻度尺、秒表。

第二章 声现象

  • 核心: 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第二章 声现象
├──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 1. 声音的产生
│   │   └── 条件:物体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   └──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   │
│   ├── 2. 声音的传播
│   │   ├──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   │   └── 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   │
│   └── 3. 声速
│       ├── 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       └── 规律:一般情况下,v固 > v液 > v气,15℃空气中声速约为 340 m/s。
│
├── 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 1. 人耳的构造: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   └── 2. 两个途径:
│       ├── 气传导:通过空气传到鼓膜,再通过听小骨传到听觉神经。
│       └──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
│
├── 三、 声音的特性
│   ├── 1. 音调
│   │   └── 定义:声音的高低。
│   │   └── 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单位:赫兹。
│   │   └── 人耳听觉范围:20 Hz ~ 20000 Hz。
│   │
│   ├── 2. 响度
│   │   └── 定义:声音的强弱。
│   │   └── 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   └── 另一因素: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   │
│   └── 3. 音色
│       └── 定义:声音的特色。
│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       └── 应用:闻其声知其人。
│
├── 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 1. 噪声的定义
│   │   ├── 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   │   └──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   │
│   └── 2. 控制噪声的途径
│       ├── 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
│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
│       └── 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
└── 五、 声的利用
    ├── 1. 声与信息
    │   └── 应用:B超、声呐、回声定位、监测地震、台风。
    │
    └── 2. 声与能量
        └── 应用: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超声波加湿器。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核心: 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一、 温度
│   ├── 1. 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
│   ├── 2. 摄氏温度 (℃)
│   │   ├── 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沸水的温度为 100℃。
│   │   └── 读法:-5℃ 读作“零下5摄氏度”或“负5摄氏度”。
│   │
│   └── 3. 温度计
│       ├──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       ├── 种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       └── 正确使用:估、选、放、读、记。
│
├── 二、 熔化和凝固
│   ├── 1. 定义
│   │   ├──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   │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   │
│   └── 2. 晶体与非晶体
│       ├── 晶体: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       │   └── 熔化曲线:有一段水平(温度不变)。
│       └──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如:蜡、沥青、玻璃)
│           └── 熔化曲线: continuously上升。
│
├── 三、 汽化和液化
│   ├──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   │   ├── 蒸发:
│   │   │   ├── 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   │   │   └──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   │   └── 沸腾:
│   │       ├── 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   │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   │
│   └──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放热。
│       └──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如:液化气)。
│
└── 四、 升华和凝华
    ├── 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如:冰冻衣服变干、灯丝变细)
    └── 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如:霜、雪、冰花的形成)

第四章 光现象

  • 核心: 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反射、折射和色散。
第四章 光现象
├── 一、 光的直线传播
│   ├── 1.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   │
│   ├── 2. 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   │
│   └── 3. 光速
│       └── 真空中光速最大,约为 c = 3×10⁸ m/s。
│
├── 二、 光的反射
│   ├── 1. 定义: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   │
│   ├── 2. 反射定律
│   │   ├── 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   ├── 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   └── 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
│   └──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       ├── 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平行光反射后仍平行。(如:平静的水面)
│       └── 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平行光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
├── 三、 平面镜成像
│   ├── 1. 特点
│   │   ├── 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
│   │   ├── 等距: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   ├── 垂直: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   ├── 虚像:像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   │   └── 对称: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   │
│   └── 2. 应用:成像、改变光路(潜望镜)。
│
├── 四、 光的折射
│   ├── 1.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
│   ├── 2. 折射规律
│   │   ├── 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   ├── 两线分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   └── 两角关系:
│   │       └── 光速大→角大(空气→其他介质,折射角<入射角)。
│   │       └── 光速小→角大(其他介质→空气,折射角>入射角)。
│   │       └── 垂直入射,方向不变(折射角=入射角=0°)。
│   │
│   └── 3. 现象:池水变浅、筷子“折断”、海市蜃楼。
│
└── 五、 光的色散与看不见的光
    ├── 1. 色散
    │   ├── 定义: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   └── 原因: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
    │
    ├── 2. 色光的混合
    │   ├──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   └──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
    └── 3. 看不见的光
        ├── 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热效应显著,应用于遥控、夜视仪。
        └── 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化学效应强(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于验钞、杀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核心: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一、 透镜
│   ├── 1. 凸透镜
│   │   ├── 特点:中间厚,边缘薄。
│   │   ├── 对光的作用:对光有会聚作用。
│   │   ├── 几个名词:
│   │   │   ├── 主光轴、光心(O)、焦点(F)、焦距。
│   │   │   └── 一个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距相等。
│   │
│   └── 2. 凹透镜
│       ├── 特点:中间薄,边缘厚。
│       ├── 对光的作用:对光有发散作用。
│       └── 几个名词:
│           ├── 主光轴、光心(O)、焦点(F)。
│           └── 一个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
├── 二、 生活中的透镜
│   ├── 1. 照相机: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是凸透镜。
│   │
│   ├── 2. 投影仪(幻灯机):f <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镜头是凸透镜。
│   │
│   └── 3. 放大镜: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镜头是凸透镜。
│
└── 三、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核心表格,必须牢记)
    | 物距 (u)         | 像距 (v)         | 像的性质                 | 应用           |
    | ---------------- | ---------------- | ------------------------ | -------------- |
    | u > 2f           | f < v < 2f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照相机         |
    | u = 2f           | v = 2f           | 倒立、等大的实像         | (测焦距)       |
    | f < u < 2f       | v > 2f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投影仪、幻灯机 |
    | u = f            | v → ∞ (不成像)   | 平行光射出               | (获得平行光)   |
    | u < f            | v > u (物像同侧)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放大镜         |
    └── 成像规律总结:
        ├──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 实像皆倒立,虚像皆正立。
        ├──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u > f时)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 核心: 学习两个基本物理属性——质量和密度,并掌握密度的测量和应用。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 一、 质量
│   ├── 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
│   ├── 2. 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 kg,常用 t, g, mg。
│   │   └── 换算:1 t = 1000 kg, 1 kg = 1000 g, 1 g = 1000 mg。
│   │
│   └── 3. 特性: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 二、 密度
│   ├── 1.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   │
│   ├── 2. 公式:ρ = m / V
│   │
│   ├── 3. 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立方米,符号 kg/m³,常用 g/cm³。
│   │   └── 换算:1 g/cm³ = 1000 kg/m³。
│   │
│   └── 4. 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m、V无关。
│
├── 三、 测量物质的密度
│   ├── 1. 原理:ρ = m / V
│   │
│   ├── 2. 测量固体(如小石块)的密度
│   │   ├──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
│   │   ├── 步骤:
│   │   │   ├── 用天平测质量 m。
│   │   │   └── 用量筒测体积 V(排水法)。
│   │   └── 计算:ρ = m / V。
│   │
│   └── 3. 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       ├── 器材:天平、烧杯、量筒、盐水。
│       ├── 步骤:
│       │   ├── 用天平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₁。
│       │   └── 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读出体积V,用天平测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₂。
│       └── 计算:ρ = (m₁ - m₂) / V。
│
└── 四、 密度与社会生活
    ├── 1. 鉴别物质:通过测量密度,与密度表对比。
    │
    ├── 2. 选择材料:根据密度特点选择,如飞机用铝合金。
    │
    └── 3. 解释现象:
        ├── 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 轮船、潜水艇、气球、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祝你学习进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