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高考志愿一般能录取多少?录取概率怎么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每年高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高考志愿的录取数量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完全取决于你所选择的“招生计划”

高考志愿一般能录取多少?录取概率怎么算?-图1

为了让你彻底明白,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

核心概念: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是高校在某个省份(或全国)准备招收多少新生的官方文件,这个计划是决定你能被录取多少人的唯一依据

这个计划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按院校/专业录取(最常见的情况)

这是绝大多数考生录取的方式,你的录取数量就是你所报考的某个大学,在某个省份,某个具体专业的招生人数

  • 例子:
    • 北京大学2025年在河南省“临床医学(本博博连读)”专业,计划招生5人
    • 这就意味着,在河南报考了该专业的考生中,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前5名的同学会被录取,第6名及以后的则不会被这个专业录取。

对于单个专业来说,录取人数 = 该专业在该省的招生计划数。


按院校大类录取(越来越普遍)

很多大学为了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会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学后,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再根据成绩和兴趣在大类中选择具体的专业。

  • 例子:
    • 复旦大学2025年在江苏省“理科试验班类(自然科学)”计划招生50人
    • 这意味着,有50个江苏考生会被复旦的这个大类录取,入学后,这50名学生再竞争该大类下的物理学、化学、生物等具体专业的名额。

对于一个大类来说,录取人数 = 该大类在该省的招生计划数。


按特殊类型招生(有特定要求)

除了普通批次,还有一些特殊的招生类型,它们的录取人数也是独立的计划。

  • 强基计划: 招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强基计划招生人数都非常少,通常在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清华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基计划在全国可能只招20人
  • 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地方专项等): 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有独立的招生计划和录取名额。
  • 保送生: 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被录取,人数极少。
  • 艺术类、体育类招生: 有自己独立的招生计划和录取流程,人数也各不相同。

按录取批次划分

同一个学校在不同批次有不同的招生计划。

  • 例子:
    • 同一所“985”大学,在本科一批可能计划招100人,在本科提前批(如国家专项)可能计划招20人,在艺术类批次可能计划招10人
    • 这三个计划的录取是完全独立的,互不影响。

总结与关键点

为了让你更清晰地理解,这里有一个总结表格:

录取类别 决定录取数量的因素 举例说明 录取人数特点
普通专业录取 该专业在所在省份的招生计划数 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某省招80人。 最常见,人数从几人到上百人不等。
院校大类录取 该大类在所在省份的招生计划数 某大学“工科试验班”在某省招150人。 越来越流行,人数通常比单个专业多。
特殊类型招生 该类型项目的招生计划数 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艺术/体育类等。 人数极少,通常个位数到几十人。
不同录取批次 该校在该批次的招生计划数 同一所大学在一本、二本、提前批的计划数不同。 批次不同,计划数也不同。

给你的建议

  1. 查询官方来源: 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是你所在省份的《招生专业目录》目标大学的本科招生网,这两份文件会详细列出:

    • 每个大学在你们省招哪些专业。
    • 每个专业/大类招多少人。
    • 该专业的学费、学制、特殊要求等。
  2. 关注“计划数”而非“往年录取分”: 虽然往年的录取分数(位次)是重要的参考,但最终决定你是否能被录取的,是当年的招生计划数当年的报考热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某年某个专业突然扩招,录取分数可能会下降;反之,如果缩招,分数则会飙升。

  3. 理解“平行志愿”规则: 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都是),你可以填报多个院校志愿(通常5-10个),每个院校志愿下又可以填报多个专业志愿,录取时,系统会按照你的“院校专业组”或“专业”志愿顺序,依次检索,一旦被某个志愿录取,后续的志愿就自动作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专业的录取名额是固定的。

高考志愿能录取多少人,完全取决于你填报的那个“具体专业”或“专业大类”在当年、在你所在省份的“招生计划”是多少。 填报志愿前,务必仔细研读官方发布的招生计划,这是最核心、最准确的依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