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素养,对于公安机关而言,不仅是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其执法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将法治思维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是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法治思维的内涵与对公安工作的核心要求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以权利义务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目标、以程序正当为保障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其核心要义包括:法律至上,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权力制约,即公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人权保障,即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执法工作的底线;程序公正,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执法,杜绝随意性和选择性执法;责任担当,即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对合法权益受损必须及时救济。
对公安工作而言,法治思维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决策合法化,在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确保每一项决策都有法律支撑;二是执法规范化,从接处警、受立案、调查取证到采取强制措施、作出处理决定,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和证据规则;三是监督常态化,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与外部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偏差;四是能力专业化,公安民警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和娴熟的执法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
公安机关践行法治思维的实践路径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基,规范执法权力运行
公安机关需健全执法制度体系,重点完善执法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每项执法活动都有章可循,针对常见警情制定标准化处置流程,明确现场处置、调查取证、法律文书制作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执法质量考评机制,将执法合法性、合理性作为核心指标,考评结果与民警绩效、晋升直接挂钩,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对执法过错实行终身追责,倒逼民警严格依法履职。
(二)以能力提升为关键,锻造高素质执法队伍
法治思维的落地最终要靠民警来实现,公安机关需将法律培训纳入民警教育训练体系常态化开展,内容涵盖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重点培训民警对法律条文的理解适用能力、证据收集固定能力、复杂问题处置能力,通过典型案例研讨、模拟法庭、执法比武等形式,提升民警的实战应用能力,对新入职民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对基层执法单位负责人,定期组织法治专题轮训,确保关键少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推动执法全流程记录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构建“智慧执法”体系,实现执法活动全程留痕、可回溯管理,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对现场执法、调查取证等环节进行不间断录音录像,数据实时上传至执法办案平台;开发智能办案系统,对案件办理各环节进行节点控制和预警提示,自动识别程序瑕疵、证据不足等问题,从技术层面防范执法风险,通过科技手段,既规范了执法行为,也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民警依法履职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以监督制约为保障,确保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内部执法监督,法制部门对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受理、立案、侦查、处理等环节实行全流程审核,对发现的执法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督察部门对民警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专项督察,拓宽外部监督渠道,定期向人大、政协报告执法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参与重大执法活动观摩评议;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对反映的执法问题及时核查处理;深化执法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处理结果等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践行法治思维对公安工作的现实意义
提升执法公信力,公安机关严格依法办事,能够有效减少执法争议,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信任,从而提升警民关系和谐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规范执法行为,保障案件处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防范化解执法风险,法治思维强调程序正当和证据意识,能够有效降低因执法不规范引发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投诉,减少执法成本和风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公安机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公安机关如何在执法实践中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解答: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公安执法工作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在法治框架下实现有机统一,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这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严禁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等违法行为,具体而言,要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保障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申请回避、申请取保候审等权利;在侦查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只有将打击犯罪的力度与保障人权的温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问题2:基层民警在执法中遇到“情”与“法”冲突时,应如何坚守法治思维?
解答:基层民警在执法中难免会遇到“情”与“法”的冲突,此时更需坚守法治底线,以法律为准绳作出判断和处置,要明确“法”是处理问题的根本依据,任何“情”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可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在法定幅度内酌情处理,体现执法的人性化,对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小的违法行为,依法可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对确有特殊困难的当事人,在依法处理的同时可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帮扶,要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法律规定,争取理解和支持,避免因执法简单化引发矛盾冲突,坚守法治思维不是机械执法,而是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