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社区工作如何用创新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社区工作创新思维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服务效能的核心驱动力,在传统社区工作模式面临居民需求多元化、服务资源碎片化、治理主体单一化等挑战的背景下,创新思维要求打破路径依赖,以问题为导向、以居民为中心,通过理念、技术、方法和机制的多维度突破,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以下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实践路径及保障机制展开具体阐述。

社区工作如何用创新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图1

社区工作创新思维的内涵与核心要义

社区工作创新思维并非简单的工作方法改良,而是对传统治理逻辑的系统性重构,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转向,从“政府主导供给”向“居民需求驱动”转变,将居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二是跨界融合的开放视角,打破行政壁垒、部门分割和资源孤岛,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数字赋能的技术自觉,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治理精度和服务效率,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北京市“朝阳群众”APP通过线上平台整合居民诉求、志愿服务和政务办理,既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又激活了居民参与热情,体现了技术与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

社区工作创新思维的实践路径

(一)理念创新:从“管理”到“治理”的思维升级

传统社区工作以“管控”为核心,强调行政命令的执行;创新思维则倡导“治理”理念,突出协商、服务和参与,实践中可探索“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对接模式,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居民议事会等方式精准识别需求,再链接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资源形成服务项目,上海市某社区针对老龄化问题,不是简单增设养老设施,而是通过“银龄互助”计划,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代购等服务,同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健康监测,既解决了实际需求,又构建了代际支持网络,体现了“治理即服务”的理念创新。

(二)技术创新:数字工具赋能精准服务

数字技术是社区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搭建“智慧社区”平台,可实现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和智能响应,杭州市“城市大脑”社区治理模块,整合了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数据,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独居老人异常活动(如长时间未出门)并预警,联动社区网格员上门探访;广州市某社区开发的“线上议事厅”,居民可通过小程序提交改造建议、参与投票,使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更贴合民意,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居民感受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获得感。

(三)方法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创新思维要求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网络,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其参与服务供给;激活居民自治活力,推广“楼栋议事会”“庭院协商会”等微治理形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都市某社区成立“商家联盟”,辖区商户提供折扣服务、就业岗位,社区则为商户宣传引流,形成“社区搭台、商户唱戏、居民受益”的良性循环。“时间银行”互助模式也在多地推广,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存储“时间积分”,未来可兑换同等时长的服务,激发了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

(四)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的可持续性

创新成果的固化需要长效机制支撑,可建立“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统筹机制,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完善“居民议事—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的全流程闭环机制,确保治理过程公开透明;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将居民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作为社区工作者考核的核心指标,而非单纯以“完成任务量”论英雄,深圳市某社区推行“社区提案大赛”,居民可提交治理项目方案,通过评审后给予资金支持,项目实施结果由居民打分评价,形成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反馈”的创新闭环。

社区工作创新思维的保障机制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创新根基

社区党组织是创新工作的“主心骨”,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引导党员在资源整合、矛盾调解、服务创新中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创新培训,组织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拓宽工作视野,南京市某社区党委联合高校院所成立“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室”,为社区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案设计支持,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二)加大资源投入,优化创新生态

政府应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基层开展试点探索;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通过公益捐赠、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和晋升通道,吸引更多专业化人才投身社区工作,还需营造包容试错的氛围,允许创新项目在探索中出现偏差,总结经验后持续优化,避免“一票否决”挫伤积极性。

(三)注重能力建设,提升创新素养

社区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创新成效,通过开展“创新工作坊”“案例分享会”等活动,培养其需求调研、资源链接、项目策划等能力;引入社会工作、心理学、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组建跨领域服务团队,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居民的数字技能培训,帮助老年人等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确保创新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相关问答FAQs

Q1:社区工作创新是否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经验?
A1:并非如此,社区工作创新是对传统经验的扬弃,而非全盘否定,传统工作中“入户走访”“邻里互助”“情感关怀”等方法,蕴含着深厚的群众工作智慧和人文关怀,这些“软实力”是创新过程中需要保留和发扬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需求和新技术手段,对工作流程、服务模式、治理机制进行优化升级,传统“居民议事会”可通过线上平台提前收集议题、同步直播会议过程,让更多年轻居民参与其中,既保留了面对面协商的温度,又提升了参与的广度和效率,创新与传统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守正创新”的有机结合。

Q2:如何避免社区创新项目“一阵风”,实现长效化运行?
A2:避免创新项目“昙花一现”,需要从制度、资源、居民参与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制度固化:将创新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转化为社区公约、工作流程或规章制度,三单对接”“时间银行”等模式,通过制度明确各方权责,确保工作有章可循,二是资源可持续:探索“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投入机制,减少对单一财政资金的依赖;通过项目孵化、品牌打造等方式,让创新项目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如社区“便民集市”可引入商户摊位费补贴运营成本,三是居民内生动力:通过“居民议事会”“满意度评价”等方式让居民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实施和监督,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居民给予精神奖励或积分兑换,激发持续参与的主动性,只有让创新项目真正融入社区日常、回应居民真实需求,才能实现从“试点示范”到“常态长效”的转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