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什么是象思维?王树人如何解读其深层内涵?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在于通过直观、整体的意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与西方逻辑思维的分析性、线性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在当代中国哲学界,王树人先生是象思维研究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中西哲学的深刻洞察,系统阐释了象思维的理论内涵与现代价值。

什么是象思维?王树人如何解读其深层内涵?-图1

王树人认为,象思维源于《周易》“立象以尽意”的哲学传统,强调“象”并非单纯的感官形象,而是超越具体物象的“大象”或“意象”,是天地万物本然状态的呈现,这种思维具有“非实体性”“整体性”“动态性”三大特征:它不执着于事物的固定属性,而是在流动的关系中把握存在;它注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自然、社会、人生视为相互关联的生命整体;它通过“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路径,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跃升。《周易》中的八卦符号并非对自然物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两爻的组合,象征天地、水火、风雷等宇宙间的基本力量,进而推演万物变化的规律。

王树人将象思维与西方的“概念思维”进行对比,指出概念思维依赖逻辑推理和语言定义,容易割裂事物的整体性;而象思维则通过直觉体悟和意象联想,直达事物的本真,他以“庖丁解牛”为例:庖丁并非通过解剖学知识理解牛的结构,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在“游刃有余”的实践中,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这正是象思维“体用不二”“即体即用”的生动体现,他还强调,象思维并非反理性,而是“超理性”的,它超越了逻辑的局限,却蕴含着更深刻的智慧。

在当代语境下,王树人认为象思维对破解现代性的困境具有重要启示,西方概念思维主导的科技文明,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而象思维的整体观和生态智慧,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哲学基础,在文化领域,象思维有助于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彰显独特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有何区别?
A1: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虽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本质差异,直觉思维是个体对事物突如其来的、非逻辑的领悟,更多依赖个人经验与潜意识;而象思维是一种具有文化传承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它通过“意象”的中介作用,连接个体与宇宙整体,强调“观物取象”的普遍性和“立象尽意”的系统性,科学家的灵感可能源于直觉,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象”则是经过文化积淀的符号体系,具有更深厚的哲学内涵。

Q2:如何理解王树人提出的“象思维是21世纪的重要思维方式”?
A2:王树人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精神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西方概念思维主导下“主客二分”的产物,象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生生不息”的动态观,主张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寻求发展,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弥补概念思维的局限,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新的哲学路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文明的对话需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框架,而象思维作为东方智慧的代表,将为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明格局贡献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