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格力互联网思维,是颠覆还是噱头?

格力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将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重构和体验升级,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这一思维并非简单叠加互联网工具,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纽带,以智能技术为支撑,对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全价值链进行系统性重塑。

格力互联网思维,是颠覆还是噱头?-图1

在研发端,格力互联网思维体现为“用户参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传统制造业的研发多为“技术导向”,而格力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用户反馈、使用习惯及潜在需求,构建“用户需求池”,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产品改进方向,在空调领域,格力通过智能APP用户数据发现,北方用户对“低温制热”和“静音”的需求突出,便针对性研发出-32℃低温制热技术和“静音王”系列空调;在生活电器领域,通过社群互动挖掘用户对“健康烹饪”的需求,推出具备精准控温、菜谱推荐功能的智能电饭煲,这种“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的研发逻辑,缩短了产品迭代周期,提升了市场契合度,格力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将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融合,打造“智能+健康+节能”的产品矩阵,如具备自清洁、语音交互、远程控制的智能空调,以及集成健康管理系统的冰箱、洗衣机,形成技术壁垒与差异化优势。

生产端,格力互联网思维推动“智能制造+柔性定制”的转型升级,作为传统制造企业,格力早在2013年便开始布局“黑灯工厂”,通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格力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与用户层数据,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质量追溯和动态优化,其珠海总部空调智能工厂的自动化率超过90%,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9.9%,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基于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格力推出“定制化”服务,用户可通过线上平台选择产品功能、外观、参数等,企业根据订单柔性调整生产计划,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大规模定制”模式,既保留了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又提升了用户对产品的专属感,实现了从“产什么”到“用户要什么”的转变。

营销端,格力互联网思维重构“场景化+社群化”的用户连接方式,传统营销依赖线下渠道和广告投放,而格力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生态,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线上,格力自建“格力董明珠店”电商平台,入驻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形式,强化品牌与用户的直接触达;开发“格力+”APP,整合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用户社区等功能,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线下,格力推动“体验店+生活馆”升级,将门店从“产品展示”转变为“场景体验”,如在空调体验区模拟不同气候环境,让用户直观感受产品性能;在生活电器区设置“厨房实验室”“洗衣房”等场景,展示智能家电的联动效果,格力通过社群运营建立用户粘性,例如组建“格力粉”俱乐部,开展产品测评、创意征集、线下沙龙等活动,鼓励用户参与品牌建设,形成“品牌-用户-用户”的传播链,实现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跨越。

服务端,格力互联网思维践行“主动化+智能化”的售后升级,传统售后服务多为“被动响应”,而格力依托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构建“主动服务”体系,通过智能产品内置的传感器,企业可实时获取设备运行数据,提前预判故障风险(如空调滤网堵塞、压缩机异常等),并通过APP主动推送保养提醒或维修工单,将“故障维修”转变为“预防维护”,格力推出“一键报修”“服务进度可视化”“远程视频指导”等功能,用户可通过线上平台快速完成服务预约,实时查看工程师位置和服务进度,提升服务效率与透明度,格力建立“服务大数据平台”,对用户投诉、维修记录、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优化服务网点布局和工程师培训体系,形成“数据驱动服务-服务提升体验-体验促进销售”的闭环。

为更直观展示格力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路径,可通过下表对比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核心差异:

维度 传统模式 互联网思维模式
研发逻辑 技术导向,企业主导 用户导向,数据驱动
生产方式 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智能化柔性定制
营销渠道 线下为主,广告推动 线上线下融合,社群互动
服务模式 被动响应,故障维修 主动预警,全生命周期服务
用户关系 交易型,一次性连接 价值型,长期陪伴

格力互联网思维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其30余年的制造业根基——核心技术自主化、供应链垂直整合、品控体系严格——与互联网逻辑的深度融合,这种“制造为体,互联网为用”的路径,既避免了制造业“脱实向虚”的风险,又通过互联网思维激活了传统产业的增长潜力,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格力样本”,随着5G、AI、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格力互联网思维将进一步向“生态化”延伸,通过构建“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能源管理”的跨领域生态,实现从“产品智能”到“生活智能”的跨越,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格力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思维有何不同?
A1:格力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差异在于“制造基因”与“互联网逻辑”的融合方式,传统互联网企业多从流量、平台、连接入手,侧重虚拟经济与用户规模;而格力作为制造企业,其互联网思维以“产品为根基”,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化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实现“制造能力”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格力的智能家电不仅具备联网功能,更依托核心技术和品控优势,确保产品的耐用性与体验感;其互联网营销也服务于产品销售与品牌价值提升,而非单纯追求流量变现,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使格力的互联网思维更具产业深度和可持续性。

Q2:格力互联网思维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A2:格力互联网思维转型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组织架构调整,传统制造企业的层级式管理与互联网思维的敏捷响应存在冲突,格力通过推行“小团队作战”机制,赋予一线团队更多决策权,提升组织灵活性;二是人才结构优化,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互联网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格力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格力学院”,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双轨并行,打造跨界人才团队;三是生态协同难度,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需多方合作,格力通过开放技术平台、建立产业联盟,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建生态,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的转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