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生学习除法时,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他们理清概念、建立知识框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易懂,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核心在于“平均分”,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表内除法(即被除数在12以内)和除法的两种意义,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系统梳理这些知识点。
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应明确为“二年级除法”,从中心延伸出主要分支,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除法计算”“除法应用”和“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每个主分支下再细化子分支,形成知识网络。
“除法的意义”分支下,核心是“平均分”,即把一些物品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份数分”,已知总数量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的数量(如: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二是“按每份数分”,已知总数量和每份的数量,求可以分成几份(如:有8个橘子,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如分糖果、分铅笔)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分法的区别,避免混淆。
“除法算式”分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算式“8÷2=4”为例,“÷”是除号,被除数“8”表示要分的总数,除数“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商“4”表示分得的结果(每份的数量或份数),可以设计表格对比各部分名称及含义,
算式组成部分 | 符号/名称 | 含义 | 举例(12÷3=4) |
---|---|---|---|
被除数 | 12 | 要分的总数 | 12个苹果 |
除号 | 表示平均分 | ||
除数 | 3 | 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 | 分成3份 |
等号 | 表示等于 | ||
商 | 4 | 分得的结果(每份数量或份数) | 每份4个 |
“除法计算”分支重点在于表内除法的口算方法,核心思路是“想乘法算除法”,即根据乘法口诀直接求商,例如计算“10÷2”,想“二(几)得十”,因为“二(五)得十”,所以商是5,还可以结合“平均分”的操作,用小棒或圆片进行分一分,直观感受分的过程,对于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延伸),需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并通过具体情境(如“17个草莓每3个一盘,可以放几盘,剩几个?”)理解余数的含义。
“除法应用”分支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到“总数”“份数”“每份数”对应关系,选择正确的除法算式,常见题型包括:等分除(求每份数)、包含除(求份数),以及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本质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妈妈买了9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几支?”属于等分除,算式9÷3=3。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分支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的关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是“把积平均分”,3×4=12”表示3个4相加得12,对应的除法算式有“12÷3=4”(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4)和“12÷4=3”(把12按每份4分,分3份),通过对比乘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的关系。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使用不同颜色标注各分支,搭配简单图标(如苹果代表分物、除号用红色突出),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巩固知识,中心画一个除号,主分支用不同颜色卡纸剪出形状,子分支用关键词和简笔画结合,增强趣味性。
相关问答FAQs
Q1:二年级学生如何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
A1:可通过分物的过程理解:等分除是“已知总数量和份数,求每份数”,如“15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几块?”算式15÷5=3,是把总数“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包含除是“已知总数量和每份数,求份数”,如“15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算式15÷3=5,是看总数“15”里面包含几个“每份数3”,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学具实际分一分,感受两种分法的起点不同。
Q2:孩子总记不住除法口诀,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A2:建议结合乘法口诀记忆,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例如记“三六十八”,就对应两个除法算式“18÷3=6”和“18÷6=3”,可通过游戏强化:家长说口诀,孩子说对应的除法算式;或制作口诀卡片,正面写乘法口诀,背面写除法算式,反复练习,结合生活场景,如“分月饼”“分小组”,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反复应用口诀,理解记忆比机械背诵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