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八下物理力的思维导图怎么画才能高效掌握知识点?

在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学习中,“力”是核心概念之一,它贯穿于运动和相互作用两大主题,是理解物理现象的基础,为了系统掌握力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络,便于理解和记忆,以下从力的概念、表示、作用效果、三要素、分类、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测量工具及实验探究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

八下物理力的思维导图怎么画才能高效掌握知识点?-图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例如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加力,桌子对手也施加力;游泳时,手对水向后划,水对手向前推,使人前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有力的作用至少涉及两个物体,力的作用方式包括直接接触(如推、拉、压)和间接接触(如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物体)。

力的表示

力的示意图是表示力的直观方法,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在作图时,需明确受力物体(通常用方框表示),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例如用5N的力水平向右推小车,可从小车中心画一段水平向右的线段,标上箭头和“F=5N”,若同时有多个力作用,需用不同字母区分(如F₁、F₂),并分别标注大小和方向。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形变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如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橡皮泥被捏成不同形状,有的形变明显(如橡皮泥),有的形变微小(如桌面被压时发生的弹性形变),需通过放大法观察。
  2. 运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快慢(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变化,踢出的足球因重力作用速度逐渐减小,因空气阻力方向改变而做曲线运动;静止的物体受力后开始运动,运动的物体受力后可能停止、加速或减速。

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大小:力的大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例如用较大的力捏橡皮泥,形变更明显。
  • 方向: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例如沿水平方向推箱子,箱子水平移动;沿竖直方向向上提,箱子竖直上升。
  • 作用点:力的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可能不同,例如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推门把手(远离门轴)比推靠近门轴的位置更容易打开门,体现了力臂对转动效果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杠杆做铺垫)。
    三要素中任何一个改变,力的作用效果都会改变,因此描述力时必须同时说明三者。

力的分类

根据力的性质和效果,力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分类方式如下:

  1. 按性质分类
    • 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G=mg(g=9.8N/kg,粗略计算可取10N/kg),苹果从树上掉落是受重力作用。
    •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支持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绳子对物体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分为滑动摩擦力(如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和滚动摩擦力(如车轮滚动时受到的摩擦,通常小于滑动摩擦)。
  2. 按效果分类: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这些名称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拉力”和“压力”本质上可能是弹力或摩擦力。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需从定义、受力物体、力的性质等方面区分:
| 对比项 | 相互作用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平衡力 |
|------------------|----------------------------------------|--------------------------------|
| 定义 |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 |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
| 受力物体 | 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 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 力的性质 | 一定相同(如都是弹力或重力) | 不一定相同(如重力和支持力) |
| 力的关系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 是否同时产生 |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不一定同时产生(如物体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平衡;但若撤去支持力,重力仍存在) |
举例: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手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力的测量工具及实验探究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它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使用前需注意:观察量程(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观察分度值(准确读数),调零(指针指零刻度线);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实验探究

  1.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法,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通过用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或橡皮泥上,观察形变程度或运动状态变化,验证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孤立的物体能产生力吗?
A:因为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人推车时,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一个孤立的物体没有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因此不会产生力,在太空中的宇航员,若不与其他物体(如飞船、工具)接触,就无法对物体施加力,也不会受到力的作用。

Q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A: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在于受力物体和力的性质,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如静止在桌面上的书,重力和支持力平衡,重力是地球施加的,支持力是桌面施加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且性质一定相同(如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手的支持力都是弹力),拔河比赛中,两队对绳子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队和绳子上),而绳子若保持静止,两队对绳子的拉力是平衡力(都作用在绳子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