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八上政治第一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重点难点有哪些?

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主要围绕“走进社会生活”展开,核心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和“社会生活讲道德”两大板块,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理解规则与道德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下从单元整体结构、核心知识点、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详细梳理,并结合表格形式呈现关键内容,最后附相关问答。

八上政治第一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重点难点有哪些?-图1

单元整体结构与核心主题

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政治的开篇,承接七年级“个人与集体”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一课聚焦现实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作用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第二课聚焦虚拟社会,探讨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两课共同指向“如何在遵守规则和践行道德中参与社会生活”这一核心主题。

核心知识点详解

(一)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 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

    • 社会的含义:社会是由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而成的共同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 社会关系的类型:血缘关系(如家庭)、地缘关系(如邻里)、业缘关系(如同事),不同关系塑造不同的社会角色。
  2. 在社会中成长

    • 社化的过程: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通过社会学习、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途径,逐渐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 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遵守社会规范、培养责任意识等,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

(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 网络改变世界

    • 网络的积极作用:信息传递便捷(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人际交往(如社交媒体)、推动经济发展(如电商)、丰富文化生活(如在线学习)。
    • 网络的消极影响:沉迷网络影响学习生活、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网络诈骗侵犯权益、过度娱乐化消磨意志。
  2. 网络生活新规则

    • 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禁止传播谣言、泄露他人信息等。
    • 践行网络道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尊重他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做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 合理利用网络:学会信息辨别(关注信息来源、交叉验证)、控制上网时间、利用网络服务学习与社会。

(三)单元核心概念与逻辑关联

本单元以“个人与社会”为主线,串联起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两大场景,现实社会中,个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身份认同,需遵守社会规则;虚拟社会中,网络拓展了生活空间,但同样需要规则与道德约束,两者共同指向“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秩序需要规则与道德维护”的核心观点,为后续学习“社会责任”“法治”等内容奠定基础。

单元知识框架表格梳理

以下表格对本单元核心知识点进行结构化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

模块 核心知识点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 社会的含义: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依存;
社会关系类型:血缘、地缘、业缘。
在社会中成长 社化的过程:从生物人到社会人;
养亲社会行为:参与公益、遵守规范、承担责任。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网络改变世界 积极作用:信息、交往、经济、文化;
消极影响:沉迷、虚假信息、诈骗、娱乐化。
网络生活新规则 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法》等;
道德规范:文明上网、尊重隐私;
合理利用:信息辨别、时间管理。
单元核心逻辑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现实社会:遵守规则、融入集体;
虚拟社会:遵守法律、践行道德;
共同目标:建设有序、文明的社会生活。

知识拓展与应用

  1. 现实社会参与实践

    • 学生可通过志愿服务(如社区清洁、敬老院慰问)体会社会关系,理解个人责任;
    • 观察身边的社会规则(如交通规则、课堂纪律),分析规则对集体生活的意义。
  2. 网络生活理性应对

    • 辨别网络信息:对“标题党”“碎片化信息”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新闻;
    • 防范网络风险: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设置复杂密码保护个人信息,遇到诈骗及时报警。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理解“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
解答:人的身份是通过与他人、群体的互动关系体现的,在家庭中,我们是子女或父母;在学校中,我们是学生或老师;在社会组织中,我们是员工或志愿者,不同的社会关系赋予我们不同的身份,也伴随着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脱离社会关系,个人无法定义自身角色,因此社会关系是身份认同的基础。

问题2:面对网络谣言,青少年应如何正确应对?
解答:面对网络谣言,青少年应做到“三不、一举报”:①不轻信: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保持理性,不盲目转发;②不传播:在没有核实信息真实性前,不主动扩散谣言;③不参与:不随意评论或攻击他人,避免成为谣言的“二传手”;一举报:发现谣言后,通过平台举报功能或向有关部门反映,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要主动学习信息辨别方法,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资讯,提升媒介素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